家住平顶山的李爷爷今年快80岁了,耄耋之年,儿孙绕膝,养花遛鸟,生活很惬意。可是最近一年,总有个毛病伴随着他,让他觉得心慌。这个毛病还真就是“心慌”!有时候公园散步,忽然觉得胸闷,心跳乱了拍子。起初,他并不在意,以为是没休息好,谁知道之后的近一年时间心慌、胸闷,反复发作,不严重,但是不舒服。
心律失常二病区主任王现青为李老先生检查后,结合心电图提示,确诊他为“心房颤动”,考虑到李老先生年龄大,还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王现青主任建议他尽快住院治疗。
正是这个建议,帮李爷爷躲过了一次大劫!
住院后的第二天凌晨,李爷爷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王现青主任诊断后立即判断他这是急性脑栓塞!经急诊脑血管造影后发现,李爷爷右侧脑血管中段闭塞,应该是左心房血栓脱落导致的血栓栓塞,经急诊脑血管支架及取栓后,李爷爷肢体活动逐渐恢复正常。
王现青主任告诉李老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次急性脑栓塞的发生与长期房颤导致左心房形成的血栓脱落有关。经此一遭,李爷爷和家人都觉得十分幸运。
像李爷爷得的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这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心律失常住院病人中近33%为房颤患者。房颤的危害也正如李爷爷经历的这样,会引起脑卒中(俗称中风),除此以外还有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房颤与心衰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能导致卒中风险增加5倍、死亡率增加1倍,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我国房颤患病人数有1000万以上,但公众对其认知程度却远远不及高血压及冠心病。
为改善我国房颤的预防与认知现状,提高房颤的预防水平,中国房颤联盟(CNAFA)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中国房颤日”。今年的2018年6月6日,是第六个中国房颤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主任王现青讲讲“房颤的那些事”。
1.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紊乱心脏节律,临床通过心电图即可确诊。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心跳不规则。有时房颤能带动心室完成一次收缩舒张,有时则不能,最终导致患者自我感觉心跳十分不整齐,毫无规律。
心衰、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病变、左心房扩大、高血压、老年、肥胖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均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一个危险因素是银屑病,尤其是严重者,可以使50岁以下人群中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3倍。
2.房颤有什么表现
房颤的症状表现有以下7点:
1.心跳速度快
房颤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不一,短者仅数秒,可频频发作,长者可持续数日至数周。
发生房颤时,患者的心房快速且无规律地跳动,心跳速率可达120~150次/分,而正常的心跳则在60~100次/分。
2.心慌、胸口发闷
心慌、胸口发闷是病人最先能够察觉到的异样,他们的体力也会大不如前,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给正常生活造成诸多困扰。
3.气短、心悸
阵发性房颤开始发作的时候比较突然,病人感气短、心前区不适及忧虑不安、心悸。
有冠心病的老年人,房颤发作的时候,心室率相对会很快,同时会出现眩晕,甚至心力衰竭、晕厥、及休克等情况。
4.没有规律的脉搏
房颤最好被识别的当属没有规律的脉搏了,症状表现可能有:胸口疼痛、头脑发晕、晕倒。
5.心力衰竭
持续性房颤症状与原有的心脏病和心室率有关。持续性房颤者易于发生心力衰竭。
房颤时因血流动力学紊乱,心房无收缩力,易发生附壁血栓,肺循环栓塞,会导致肢体动脉栓塞。
6.脑卒中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很容易在心房内淤滞后形成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流动至全身各处,从而引起脑栓塞(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7.其他情况
如果本身没有心脏病且房颤时心跳又基本正常,患者没有任何房颤症状,发现相对于较难。
同时,房颤的症状也受患者感知症状的耐受性和敏感性的影响:有的患者刚开始发生房颤时,可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但是随着病情的延长,有的患者会渐渐的适应,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可能减轻甚至消失,此类患者应该更加重视,及时就诊。
3.房颤的危害
1.增加卒中风险。房颤易导致心肌收缩能力减慢,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最严重的会导致脑栓塞、下肢栓塞,造成中风及偏瘫。
2.增加心衰几率。心房的收缩功能减弱,心率加快时容易造成心脏衰竭,严重时还会导致各个组织器官功能减退甚至衰竭。
3.增加死亡率。房颤患者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会导致死亡。并且房颤患者还有可能发生脑、肺以及四肢出现的血管综合征,经常会引起急性肺水肿,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4.增加痴呆风险。房颤患者的痴呆风险较无房颤人群增加2倍,包括血管性痴呆。小型的观察性研究表示,无症状性栓塞事件可能与认知功能受损相关。
4.房颤的治疗
1. 抗凝治疗
药物抗凝,预防血栓的形成。抗凝治疗可以预防房颤的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并发症,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
这与预防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不同,高血压患者通常会使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阿司匹林对预防由房颤导致的中风疗效不理想,而且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目前不建议用阿司匹林来预防房颤引起的中风。
在过去几十年中,最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华法林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存在较多的药物--食物的相互作用,患者需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非常不便,导致依从性很差,因而临床华法林的使用率很低。近几年临床出现新型口服抗凝药,为房颤患者预防中风带来了新选择。
虽然抗凝药物是把双刃剑,存在出血风险,但是对于卒中高危患者而言,抗凝利大于弊。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堪忧。全球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率约34.4%,而中国仅达到13.5%。让房颤患者尽早意识到自身危险,建立抗凝意识,迫在眉睫。
2.药物控制快速心室率
药物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可消除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量,预防心动过速心肌病,减少血栓栓塞机会。常用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普罗帕酮等。
3. 转复房颤心律
转复房颤的方法笼统分为两大类,药物转复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使心率恢复并且长期维持正常窦性心律。
4.房颤导管消融治疗
导管消融治疗可根治房颤。研究表明导致房颤的异常电活动绝大多数来自肺静脉,通过导管消融可隔离肺静脉传导的异常电活动,达到根治房颤目的。
讲了这么多,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房颤这么可怕,我会得吗?
目前房颤的发生机制研究尚不明确,但能够明确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预防房颤发生。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糖,戒烟戒酒,减轻体重,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可很大程度预防房颤。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房颤的那些事,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