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的特大暴雨,让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受到了严重打击。
一时间,整个一楼陷入一片汪洋。
如今,风雨已过,头顶艳阳。每个人都在加班、加点、加码的为医院重启贡献力量。
受损严重的一楼区域,已经明亮如昨。
一切如初的这里,蕴藏了每个人挥洒过的汗水。
一面重整自己,一面保障大家
7月28日,早上8点,急诊大厅的外面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护士长白向威介绍,他们马上要进行第四遍的清洗和消杀。按照自己的计划表,一步一步来。
随时要出发,随时能出发。急诊科一向有他的特殊性。灾后重建的工作他们也做到了前面。
大雨侵袭的那一天,是急诊科的业务学习时间,科室全员在岗。
收到抗洪命令的时候,大家火速冲了出去。水势越来越大,郑晓晖主任当机立断,马上派人把日间病房的14个病人转移到病房楼里,并迅速转移科室内的设备,力保病人安全,科室损失最小化。
当暴雨过去,洪水渐落,科室全员归队。
为了更好的恢复科室原貌,白向威护士长和赵贵林护士长制定了全面的重建计划。第一步,清淤泥。阜外华中援鄂医疗转运队司机常明亮在外面买了铁锹、拖把等清洁工具,大家首先把淤泥一气儿推到外面,留出门口空地,以便物品的分类清洗。
第二步,就是物品的搬运、分类、清洗、消毒。门口空地被他们划分成四个区域,分别摆放不同类别的物品。冲洗、擦拭、84消毒液擦拭、清水擦拭,一遍又一遍。
除了重整自己,急诊科还担负在医院建立急救站的任务。
7月24日,郑晓晖主任接到了建设重建阶段医院急救站的任务。
为了防止物资不足,郑晓晖主任第一时间列出清单,购置了14种常用药品,保障院区内所有人员的应急需求。
天气炎热,急救站的医护人员处理了不少中暑、腹泻的情况,每天可以接诊约100人次。不管大伤小情,大家都能在门诊二楼的急救站得到第一时间的处理。
除了固定站点,急诊科还24小时派人在整个院区进行巡诊。每个小时一次,保证能够随时发现院区内需要诊疗的情况,保障大家不出意外。
重整自己,也保障大家,急诊科一直冲锋在前。
年轻的团队不怕输,雨过天晴有彩虹
核医学科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被提及。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的核医学科是一个年轻的科室,也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整个科室有10个人,90%都是80后、90后,最小的工作人员是92年生人。
这次水灾,核医学科受损相当严重。所有的大型设备全军覆没。在整个抗洪抢险过程中,他们拼尽全力去堵住两个机房,保护科室的两台ECT 设备。可是,风雨无情,1.5米的吃水深度,人力无法抗衡。提起这些,核医学科副主任崔静流下了眼泪。
虽然损失惨重,但这支年轻的队伍,绝不沉浸于悲伤。他们充满了重整旗鼓的信念与力量。
每一天,这支队伍的所有人员全员到岗。
见到崔静副主任时,她正在跟设备科的老师讨论科室大型设备的拆卸问题。这些是核医学科的“生存之本”。怎么合理的处置每个零件,需要她和设备科的老师以及工程师共同评估决定。没有时间悲春伤秋,她必须做到的是马不停蹄的转动,保证科室跟得上医院重启的步伐。
科室年龄最大谢建副主任技师,在水里泡了3天,就是为了看看科室还有哪些设备能够抢救下来。冷水加污水的浸泡,让他的腿部有了感染。在科室人员的“严辞逼迫”下,他才勉强回家休息了1天,随即,立马返回工作岗位。
张杰主治医师因为身体原因,不便与大家一起抢救物资。他专门买了新车,帮忙接送同事上下班,与大家一起站在一线。
李耀臻的孩子刚刚3个月,而他顾不上年幼生病的宝宝,一定要加入到科室重建工作,对他来说,“核医学科”是他第二个家。
……
科室的10人有10色,但共同的底色是对重建“核医学科”的信心与期望。
年轻不怕输,年轻充满希望。重头再来又如何,我们一定会更好更强。
团队带来安全感 相信明天会更好
放射科的大型设备也几乎全部在一楼存放。所以,他们受到的“劫难”可想而知。
20日晚上的大水涨的很快,几乎是转眼间放射科工作区就漫上了洪水。放射科主任葛英辉和科室同事想尽一切办法,保护科室设备。他们拿着枕头、被子、毛巾、地毯,一切能用的材料悉数上阵。贴门缝,垫高设备,倾尽全力。虽然最后难逃命运的无情,但葛英辉主任在事后回顾这场“劫难”的时候,对团队带来的安全感难以忘怀。
重建阶段开始,科室的医生、护士、技术员每天都自愿来参与科室重建。因为工作量大,葛英辉主任决定让大家轮换上班,以便有一个休整的时间,但每一天,都没人掉队,打起12分的精神让放射科焕发新生。
核磁设备依靠液氦,液氦需要利用水冷使其保持在-100多度,一旦停电,温度上升,压力变大,会有爆炸的危险。所以,科室第一时间联系到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危险化解。放射科副技师长林清跳进水里,对机器进行卸压。因为电力不通,随时会出现失超。为了保证不失超,林清必须守着氦压机,就这样他从7月20日一直守到26日。
除了科室的人员带来的安全感,医院兄弟科室对放射科的支援帮助,也都让他们感动万千。在医院的协调下,检验科、超声科、心肺功能科、病理科等等各路人马,都为他们的重建贡献力量。葛英辉主任提起来就感慨万千:“在灾难面前,这样的团队带给我们莫大的安全感。小家,大家,都是一家。明天终将至,明天会更好。”
在医院的重建过程中,每个人都释放出莫大的温暖能量。
有人崴了脚,有人伤了腰,有人挺着大肚子,有人不顾家中老小。他们目光坚定,他们携手向前。
相信灾难过后,终会是一片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