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特大水灾,让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经历了一场大考验。
面对灾难,多少阜外华中人都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其中不乏一对对夫妻档,冲锋在前,担当奉献。
遥望相守,各自为战
7月20日的晚上,雨势越来越大,路面有大面积积水。急诊科护士刘友明和同事出完最后一趟急诊,选择步行回医院。
一到医院,刘友明发现自己一路的担心果然没有错,医院水位越来越高。二话不说,他和同事们立即投入到防控洪水倒灌的队伍中。在发现洪水倒灌严重后,刘友明和同事又迅速返回科室参与病人转运及科室物资转移,一直到23日,他才返回家中稍事休息。
“爸爸妈妈,你们怎么天天上班啊,也不回家?”面对孩子们天真的提问,他只有歉意的笑了笑,把孩子拢得更紧了。安抚好家里,刘友明迅速返回医院全身心投入到医院的重建工作中。
刘友明的妻子董晨一在与他相隔不到五十米的放射科工作。放射科地处一楼,科室大型设备无法转移导致受灾严重。
水灾后,她一直忙前忙后,不曾停歇。夫妻二人虽然相隔不远,却没有机会互通情况。
“远远看一眼,看见她们科有手电筒的光亮,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就会觉得心安一些。”刘友明说完嘿嘿一笑。
特殊时期,平安成了夫妻俩最大的期望。刘友明的脚上磨了两个大水泡,他只是摆了摆手说,很多同事都磨烂了脚,比起消防、部队官兵,我们这些都不算啥。
目前,他们还在医院灾后重建的工作一线,为重启贡献力量。
牢记使命,舍家忘我
他们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更是并肩战斗的战友。
大雨来袭,水位上涨,门诊护士黄佳佳在下班路上听说医院需要防洪抗灾,心里很是牵挂,立刻掉头返回医院。从20日忙到22日,直到所有的患者安全转运,她才跟大家一起松了一口气。
23日上午,随着医护人员的陆续转移,佳佳才向门诊护士长牛红艳坦言,其实这两天自己的身体有些不适,而家里也只有60多岁的婆婆一人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和瘫痪在床的公公。同在医院上班的丈夫在外出差,一直没法回来。在牛红艳护士长的反复催促下,佳佳返回家中,把孩子送回洛阳老家后,便又立刻回到医院参与重建工作。
而黄佳佳的丈夫李建朝是医院体外循环科副主任。他看到郑州暴雨的消息,几经辗转才返回医院。“抗灾抢险是大事,一分钟我都不想耽误,只想尽快回到医院,和大家一起共同抗洪,抢险。”
刚回来没两天,7月25日,李建朝接到周口的求助电话,又带领医护团队携带ECMO,往返400多公里转运一名7岁的暴发性心肌炎患儿。医院重建他要做,患者的生命转运更要做。
谈到孩子和家人,夫妻俩表示,医院在一天天变更好,相信很快我们大家都能恢复正常生活,那时再和家人重聚共享天伦之乐。
全家上阵,共克时艰
大灾之后防大疫。
自7月20日暴雨倾注开始,疾控科曹英就开始严阵以待。她主要负责疫情防控工作,内容包括对全院职工包括第三方人员及驻院援助官兵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排查可疑情况,防范疫情的发生、成立传染病疫情监测小组,并制定灾后传染病防控方案、配合院感办进行全院消杀工作,并承担临时核酸检测管理工作等。
曹英的爱人是院办主任王雷超,在这次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他一直参与抗洪、转运、协调、重建始终坚守在一线,配合院领导指挥工作,力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他们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更是并肩战斗的战友,他们唯一的女儿也加入志愿者队伍中,协助搬运物资,成为舍小家顾大家中的“铿锵玫瑰”之一。全家齐上阵,奋力搞重建,谱写了一曲抗洪救灾的家庭赞歌。
在全院抗洪重建的队伍里,这只是小小的几个缩影,对双职工家庭来说,这也只是日常的一个剪影。
洪水滔滔翻白浪,党员群众抗洪忙,夫妻同心苦亦乐,加紧重建保健康!
他们是医护,是夫妻,更是战友。守着医院守着你,并肩作战,风雨同舟,这也许是爱情的另一种升华!
(文稿:车晓丽、问琼歌、黄巧巧、马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