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男子反复室速室颤,专家为他植入“心脏保镖”
2024-12-17
浏览次数(1202)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先进技术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是预防心脏性猝死

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能在几秒内识别

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并自动放电除颤

明显减少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

挽救患者生命

但对于一些血管“奇特”的患者

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是更新、安全的选择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来自濮阳市台前县的孙先生

一年余前因感染性心内膜炎

合并主动脉瓣、二尖瓣赘生物

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非常成功


但一个月前

患者多次出现室速、室颤

在当地反复的急诊抢救

每次室速、室颤

都是对孙先生心肌的打击

患者再次陷入深深的痛苦

为走出困境

孙先生再次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心律失常中心

心律失常一病区主任医师吴金涛接诊后

详细查阅患者检查资料

了解到这是一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反复室速、室颤

无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征

建议患者行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

以预防心脏性猝死

但鉴于患者年轻

既往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

且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

传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困难

植入后感染风险较高

患者目前不需要心动过缓起搏

吴金涛主任医师也邀请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学部执行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功能检测中心主任樊晓寒教授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副主任杨海涛主任医师

共同会诊

综合考虑下

专家认为该患者

更适合植入

最新的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

(S-ICD)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手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

樊晓寒教授指导下

吴金涛主任医师等专家

首先在X线透视下进行定位及标记

然后从左侧腋下胸壁处开口进行操作

专家精准分离皮肤与肌肉

使用专用工具

将除颤器与电极连接

缝合后进行诱颤测试

检测识别、充电、放电

伴随着65J一次放电转复成功

也标志着S-ICD植入成功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吴金涛主任医师介绍,与传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不同,S-ICD是不需要在心腔内放置导线而具有感知和除颤功能的新型除颤治疗系统,包括导线和脉冲发生器,无需经静脉路径,均埋于皮下,可避免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所面临的导线相关并发症,也降低了系统性感染的风险。


在符合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适应症前提下,S-ICD适合于不需要心动过缓起搏,没有合适的静脉通路或高感染风险患者;对于年轻,预期寿命长的患者,也建议植入 S-ICD 。

文稿:吴金涛 朱之韵 |

| 视频:冯司晨 |


专家介绍

吴金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主任医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周口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执行主任。

英国伦敦皇家布朗普顿医院(Royal Brompton Hospital)心脏电生理中心访问学者。国家卫健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专家。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第一届、第二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全国青年委员(第一届),曾获“河南省人民医院十佳青年科技标兵”称号(第五届)。

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专业擅长各类心律失常(包括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速、房速、房扑、房颤、室早、室速等)的导管消融治疗;心脏器械(包括单双腔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ICD、CRT/CRT-D及左心耳封堵器等)的植入与管理。

主要致力于心律失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及省部共建项目4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2项,获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