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动物实验中心举办“以科学之名,向生命致敬” 主题活动,纪念第46个“世界实验动物日”。
中心工作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及学生代表共计50余人齐聚一堂,以庄重仪式感恩和纪念为心血管科研献身的实验动物,强化动物福利伦理意识。

在大动物饲养区,饲养员李海峰每天8点准时开始工作:换防滑靴、消毒、记录温湿度、精准称量饲料…… 下午还需配制精确浓度的消毒液完成区域消杀。“多一分刺激呼吸道,少一分杀不死病菌。” 他的操作流程精确到分钟,用高压水枪冲洗笼具、刮净地面水迹,确保猪、羊、犬、兔的饲养区洁净安全。

屏障环境内,SPF级大小鼠的 “守护者” 苏静静则需穿戴连体防护服,每日完成近200笼小鼠的垫料更换。她动作迅速却轻柔,将小鼠转移至新笼后精准归位笼架,全程避免动物应激。从刚入职时恐惧动物到主导修订饲养规程,她和李海峰用562天的坚守,在平凡岗位诠释对生命的敬畏。

中心以“减少、替代、优化”的3R原则为核心,构建全流程伦理管控体系。2023年成立的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委员会,对所有动物实验实施福利伦理审查;从业人员需通过准入培训并持证上岗。从实验设计到终点,工作人员全程监督,确保每只动物的生命价值在科学研究中得到尊重。

“实验动物不是‘耗材’,而是科学进步的‘无言贡献者’。” 中心负责人强调,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十分重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工作,通过环境指标实时监测、麻醉镇痛技术升级等措施,将动物痛苦指数降至最低,让科研与伦理实现 “双向奔赴”。
纪念活动现场,全体人员学习实验动物福利知识后,前往解剖间敬献鲜花并默哀。“每只实验动物的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它们用生命照亮人类健康之路,我们必须以更严谨的科研态度回报这份牺牲。”学生代表发言时表示,将以本次活动为起点,在未来实验中践行伦理规范,让每一次操作都成为对生命的致敬。

活动尾声,全体人员在“敬畏生命、感恩奉献”纪念板上签名。这场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实验动物的感恩与追思,更是对“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并重”理念的思考与践行 ——在心血管病研究的征程中,每一个无名英雄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份生命的重量都应被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