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4 | 科研机构数智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分会:从“基础论”到“引领论”的战略演进
2025-07-06
浏览次数(12)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C4  2025

7月6日,第八届华中心血管病大会(2025 C4)——科研机构数智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分会隆重举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党委副书记、执行主任李天庆致辞,来自全国医疗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条实践展开深度交流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会议上半场聚焦"科研机构数智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邱英鹏就人工智能医疗技术评估体系的构建方法、落地应用及未来展望作了专题报告,详细解读了《人工智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指南》的核心研究成果。该指南系统性描述了AI医疗技术"如何科学评价"这一关键难题,通过建立标准化评估框架,为技术临床准入、规范化应用及医疗价值转化提供了权威科学依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龙尔平教授系统阐释了医学人工智能“研发—转化—落地”的全链条创新实践,并基于婴幼儿视觉损伤智能筛查、导诊大模型等标杆案例,生动展现了AI技术在医疗场景中的突破性应用与显著成效。现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刘新灿教授结合临床实践,就AI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前景与龙教授及现场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郑州大学樊好义教授深度分享了其团队在可穿戴心电人工智能平台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其团队研发的动态心电质量评估模型实现了像素级干扰区间精准定位技术,并创新性地融合行为与心电多模态评估分析方法,突破传统单模态分析局限。樊教授团队构建了大规模精准标注数据库,成功发布了国内首个儿童心脏疾病万人级心电数据库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心血管健康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李天庆书记深入探讨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科研机构数智化转型的路径与实践,详细阐述了数智化转型的“为什么”“怎么做”和“做什么”,结合医疗信息化与智慧医院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分步实施、按规律办事、用数据提升能力的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顶层设计、场景驱动和项目管理,推动科研机构的数智化转型。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AI团队成员李陶然、贾辉、张文锦通过智慧医学科研中心建设、机器学习临床科研、生信分析融合创新等系列案例,展现心血管领域数智化转型的华中特色路径。在专题报告中,李陶然系统勾勒出智慧医学科研中心的发展框架,从战略定位、建设主体到规划依据,层层深入解析。重点介绍了其团队构建的科研能力分级评估体系及具体实施路径,展现了如何借助信息化平台和智能技术,显著提升医学研究的效率与成果质量。贾辉以河南公卫健康档案智能质控为例,揭示算法创新、数据创新和应用创新赋能临床科研的实践路径。 张文锦揭示AI与生物信息学融合的创新范式,全面展示了AI在组学分析、疾病预测、基因调控网络、分子结构预测、药物发现设计和生物图像处理等领域的深度赋能。 

下半场圆桌会议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磅环节,特邀河南省六大医院科研管理相关负责人展开深度交流。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副主任陈敬洲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围绕"智慧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了一场跨机构、多维度的思想碰撞。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处处长王雪青、河南省肿瘤医院科研外事办公室主任许林平、河南省骨科医院张虹、周口市中心医院汲乾坤、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苑庆尧、濮阳市人民医院李庆勇等嘉宾均进行跨机构经验分享与参会感受,将现场互动推向高潮。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雪青处长在讨论中指出:"华中分中心作为'国家队'标杆,其智慧科研建设经验为河南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版。" 各医院专家随后分享了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临床数据治理、AI辅助科研等创新实践,将会议气氛推向高潮。

文稿:刘兆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