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锁定起搏点位,86老人心脏得到“重启”
2025-07-11
浏览次数(9)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现在胸口不闷了,头也不晕了,走路都有劲了,真是太感谢杨主任和医护团队了!”7月10日,86岁的王先生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复查时,紧紧握着心律失常一病区副主任杨海涛的手,激动地诉说着自己的康复状况。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精神矍铄的老人,一年来曾因肥厚性心肌病、流出道梗阻,被反复出现的胸闷、气短、头晕折磨得苦不堪言,甚至多次晕厥,一度面临着外科手术的风险。


时间拉回到一年前,家住平顶山汝州的王先生,先后几次在家中突然晕厥,这让家人忧心忡忡,赶紧带他去当地医院检查,但始终未能给出明确的治疗方案。

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后,杨海涛副主任详细询问了王先生的病史,并安排了全面的检查。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心头一紧:王先生患上的是肥厚心肌病,且存在严重的流出道梗阻,压差竟然超过98毫米汞柱。

要知道,医学上通常认为流出道梗阻压差超过50毫米汞柱时,就具备了外科手术的指征,王先生的情况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标准,外科手术似乎成了绕不开的选择。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屋漏偏逢连夜雨,王先生的病情还不止于此。检查同时发现,他合并有心率慢的问题,存在传导阻滞,还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这完全符合起搏器的适应症。一边是需要外科手术解决的流出道梗阻,一边是必须安装起搏器应对的心率和传导问题,而且王先生年事已高,身体耐受能力较差,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单纯安装起搏器,都面临着不小的风险和挑战。

更关键的是,如果按照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方式安装起搏器,可能会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加重流出道梗阻,让原本就复杂的病情雪上加霜。

面对王先生复杂棘手的病情,杨海涛主任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多次召开病例研讨会,对王先生的各项检查数据进行反复分析,结合老人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团队认为,虽然王先生的流出道梗阻严重,但如果能通过精准的起搏治疗改善心脏的传导和收缩功能,或许能减轻甚至解除梗阻,从而避免外科手术。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最终,团队决定为王先生实施起搏器治疗,并创新性地采用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方式,而非传统的传导系统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这种起搏方式更符合王先生病情,不但能解决患者心率慢传导阻滞的问题,还能解决流出道梗阻问题。

在杨海涛副主任等专家的精准操作下,手术过程十分顺利,起搏器成功植入。术后,王先生流出道梗阻压差降至8毫米汞柱,胸闷、气短症状消失,再也没出现晕厥的情况。

王先生的顺利康复,不仅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医疗团队精湛医术的生动体现,更是精准医疗理念的成功实践。这种新思路和新方法广泛应用,能够为众多类似病情的老年患者带来健康。

文稿:邢永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