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一场与死神的激烈较量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紧张进行。
“国家队”专家、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特聘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张戈军教授,会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二病区主任韩宇博士等专家,成功为一名依靠ECMO(体外膜肺氧合)维持生命的危重患者,实施二尖瓣钳夹急诊手术,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时间回溯到7月11日,正在洛阳偃师探亲的王先生,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瞬间呼吸、心跳停止。
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展开心肺复苏,经过十几分钟的持续按压,患者才恢复了微弱的心跳。然而,患者的血压等指标始终无法维持,无奈之下用上了ECMO。即便有强大的生命支持系统辅助,王先生也仅能勉强维持生命,情况依旧岌岌可危。
当地医院随即向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求助,体外循环科副主任李建朝接到消息后,立即奔赴当地医院。他为患者用上了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并紧急将患者转运至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到达医院后,CCU主任张静、副主任郭素萍、主任医师叶发民等专家迅速投入到紧急施救中。经检查发现,患者身患多种严重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心源性休克等,多脏器开始衰竭。专家当机立断,启用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生命支持系统来帮患者维系生命。
7月16日早上,急诊科主任郑晓晖为患者实施了心脏冠脉介入手术,成功开通了患者严重狭窄的血管。本以为这会是病情好转的转折点,但患者的生命警报并未就此解除。
新的危机接踵而至,患者心脏乳头肌断裂导致二尖瓣广泛脱垂并大量反流,心衰急性加重,肺部出现大量淤血,修复二尖瓣的手术必须立即进行。可患者病情过于危重,根本无法承受外科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
长期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进行坐诊、会诊、手术等工作的“国家队”专家张戈军教授,仔细研究了患者的病情。张戈军教授与韩宇主任一致认为,急诊实施经皮二尖瓣钳夹术是当下的最佳选择。
手术在不开胸、心脏不停跳、不使用X射线的情况下进行,难度极高。在超声的精准引导下,张戈军教授、韩宇主任等专家全神贯注地进行着精细操作。他们运用先进的输送系统,小心翼翼地推送夹子,如同在心脏的“迷宫”中探索前行,穿越一个又一个心脏内的“禁区”。
每一次推送、每一次调整,都考验着专家们的专注力、敏锐手感和精准判断力。经过一个小时的不懈努力,专家们终于完成了精准定位与夹合,使用2个小夹子,完美解决了反流问题。
术后食道超声显示,患者心脏二尖瓣修复效果完美,基本没有反流。目前,王先生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已被护送到CCU,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正朝着重获新生的方向迈进。这场跨越数天的生命救援,彰显了医护人员高超的医术和无畏的担当,也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特聘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
专业方向:
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坐诊时间:
每周五上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英国圣托玛斯医院访问学者,结构性心脏病二病区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河南省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秘书,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国家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PI,河南省卫生健康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首届卫生健康系统”十大杰出青年”。
专业方向:各类先心病及心脏瓣膜微创介入治疗,在华中地区率先开展单纯超声引导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华中地区首位球扩瓣TAVI全国带教专家,华中地区首位经导管二尖瓣钳夹全国带教专家。多次在国内和国际重要会议直播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目前独立完成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TEER)近200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Eur Heart J、JACC-CARDIOVASC INTE、CMJ及中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4项。参与中国最新版先心病介入指南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指南的制定。
| 文稿:邢永田 |
| 视频:谢紫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