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张奶奶五年来一直被“心跳乱局”所困扰。五年前因房颤接受射频消融术后,她的心跳时而缓慢如怠速,时而飞速狂跳,严重时甚至出现短暂晕厥。
近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主任医师赵永辉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双擎驱动”模式——Bachmann束区域起搏+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为张奶奶解决了“心跳乱局”。
张奶奶患病后四处求医,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最终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赵永辉主任医师团队接诊后,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检查与评估。
经过全面诊断,确诊张奶奶患上的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病情较为复杂。她不仅存在“慢快交替”的复杂心律失常,还合并有心力衰竭,间断出现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已受到明显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植入起搏器成为挽救张奶奶心脏功能的关键治疗手段。
然而,选择什么样的起搏器方案,成为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考虑到张奶奶病情的复杂性,赵永辉主任医师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创新性地决定采用“组合拳”起搏方案——Bachmann束区域起搏+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为张奶奶的心脏打造“双擎驱动”模式。
在赵永辉主任医师的指导下,臧小彪副主任医师凭借精湛的技术,娴熟运用两根特殊的生理性起搏导线(3830电极),如同进行“心脏电路”的精准微雕一般,巧妙地将它们分别固定在 Bachmann束和左束支这两个关键的“电信号枢纽”上。
手术效果立竿见影。代表心房电传导速度的P波时限,从术前的110毫秒显著缩短至85毫秒,这意味着张奶奶的心房跳动变得更加整齐;代表心室电传导速度的QRS波(心室除极波群)时限,也从130毫秒缩短至110毫秒,表明心室收缩更同步了。
当两根电极连接到起搏器上后,这位心脏的“智能指挥官”立即激活并开始工作。在它的精准调控下,张奶奶的心跳重新找回了接近自然、协调的节奏,不仅心脏泵血功能得到改善,未来心衰加重和房颤复发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此次“双擎驱动”手术的成功开展,是赵永辉主任医师团队勇攀技术高峰的又一创新之举,标志着医院在生理性起搏领域取得了新突破,为病窦综合征合并心衰的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起搏治疗选择。
赵永辉主任医师表示,团队自2016年起即在国内领先开展希浦系统(包括左束支区域)起搏技术。经过9年的深耕与大量病例积累,该技术已成为团队的常规手术,即使面对复杂疑难病例也能游刃有余。
今年以来,团队又连续成功实施了多例Bachmann束起搏。本次将Bachmann束起搏与左束支起搏(LBBAP)创新性地联合应用于一位患者,在国内报道中尚属鲜见,充分体现了团队的进取精神。这项“双引擎”技术,将为更多像张奶奶一样,饱受心跳过缓、房颤及心功能问题困扰的患者,点燃新的希望之光。
| 文稿:邢永田 臧小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