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学的迷雾笼罩在复发性血栓的诊疗之路,一场跨越千里的智慧碰撞正悄然上演。8月21日,“四级联动”疑难病例汇报与讨论第六期如期而至,多方力量齐聚,围绕“一例复发性血栓:迷雾重重,真凶何在?”这一焦点难题,为探索复杂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与临床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袁晋青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病理学博士、病理科研究员李莉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病理科主任史玉洁、门诊办主任夏奇彩、超声科副主任崔存英、血管外科副主任王国权,河南省心血管病中心周口区域医疗中心,各专科共建医院相关科室等专家参与此次病例讨论。第十三师新星市卫生系统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学员们亲临主会场,在病例剖析中见证医学智慧的交锋融合。
史玉洁主任团队系统呈现了该病例的临床特征:48岁女患者因右下肢肿胀伴行走无力就诊,外院检查提示右侧多部位静脉血栓形成。我院相关科室专家为其实施下肢静脉血栓切除术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后症状缓解。但仅半月后,患者因右下肢肿胀加重伴疼痛再次入院,右侧大腿出现血管走形紫斑,二次术中竟发现股总静脉内存在淡红色质实肿物,包膜完整。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血栓复发——从首次手术到症状再发仅半月,血栓卷土重来,背后一定藏着未被识破的“真凶”。
血常规报告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1.8%的异常升高,超声显示的“血管内低回声充填”,核磁共振提示的“静脉流空信号消失”……一系列反常征象成为专家们热议的焦点。
李莉教授线上精准点拨:“从大体特征和术中形态来看,鉴别了血栓以及血栓机化性改变,结合镜下特点,需高度警惕血管内源性病变。”
“常规血栓不会如此顽固复发”“肿物性质是关键突破口”……从抗凝方案到免疫因素,从影像特征到病理推测,线上线下不同观点交织碰撞,为破解这一医学难题提供多元视角。经过激烈的头脑风暴,专家们终于揪出导致患者出现血栓的“真凶”——血管内筋膜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患者已康复出院。
讨论尾声,袁晋青教授的总结点评画龙点睛,不仅梳理了病例讨论的关键要点,更提炼出诊疗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为后续临床实践指明方向。“这正是‘四级联动’的意义所在——让基层的疑问直达顶尖专家,让零散的临床线索在多中心协作中汇聚成真相。”
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临床团队的一线诊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远程把脉,再到基层医疗机构的病例反馈,这种跨层级、跨地域的协作模式,正以临床病例为纽带逐渐重塑医疗协同生态,为守护生命健康筑起一道跨地域、多层次的坚固防线。
|文稿:黄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