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奶奶心脏瓣膜严重返流,创新技术完成全国最小瓣口微创修复
2025-08-25
浏览次数(11)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现在胸口不闷了,喘气也顺了!”近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81岁的张奶奶康复出院时连连道谢。让她困扰半年的胸闷问题,源于心脏里的二尖瓣严重返流。

更棘手的是,她的心脏瓣口面积仅有2.78平方厘米,是目前全国同类手术中最小的瓣口。最终,刘煜昊教授团队凭借NeoNova输送系统的新技术通过微创方式成功修复了心脏瓣膜,让她重获健康。



张奶奶半年前开始频繁觉得胸闷,稍微活动就喘不上气,到医院检查后发现,问题出在心脏的二尖瓣上。

原来,随着年龄增长,她的二尖瓣出现了老化脱垂,就像一扇“关不严的门”,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反向流回心房,这种反流让心脏负担越来越重,相关检查指标明显升高,心功能也受到了影响。

更麻烦的是,检查显示张奶奶的二尖瓣瓣口面积只有2.78平方厘米,比常规患者的瓣口小很多。“瓣口小意味着手术空间狭窄,修复难度大大增加,很容易在操作中损伤脆弱的瓣膜组织,或者修复后出现瓣膜狭窄。”刘煜昊教授解释,加上张奶奶还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传统开胸手术风险太高,微创修复成了更合适的选择。

针对张奶奶的复杂情况,刘煜昊教授团队联合超声科专家反复评估,决定采用NeoNova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为她做微创修复手术(TEER)。这款器械的两个“黑科技”设计成了手术成功的关键。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手术时,专家们从患者大腿根部的血管穿刺,将细细的导管送入心脏。由于张奶奶的心脏瓣口空间狭小,团队巧妙利用了“小半径调弯技术”——器械前端能灵活转弯,在狭小的心脏空间里精准调整方向,顺利到达病变位置。

而器械的“弹性自锁机制”更像一只“会呼吸的夹子”,接触瓣膜时能根据瓣膜的强度自动调整力度,既稳稳夹住脱垂的瓣膜组织,又不会因用力过猛撕裂脆弱的瓣叶,还避免了修复后瓣膜变窄的风险。

在超声精准引导下,医生操控器械精准捕获脱垂的瓣膜,轻轻夹合后,原本“关不严”的二尖瓣被稳稳固定好。术后检查显示,二尖瓣反流几乎消失,心脏血流恢复正常,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跨瓣平均压差5mmHg,无狭窄风险

“这次手术能成功,离不开器械的创新设计。”刘煜昊教授介绍,传统器械在面对小瓣口、复杂瓣膜病变时,要么难以精准到达位置,要么容易损伤组织。而NeoNova的柔韧性和灵活调弯能力,让医生在狭小空间里也能操作自如;弹性夹合设计则平衡了“夹牢瓣膜” 和“避免损伤”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种微创技术不用开胸,伤口只有针孔大小,术后恢复快,特别适合像张奶奶这样高龄、基础病多的患者。“以前很多复杂瓣膜病患者可能失去手术机会,现在有了更精准的器械和技术,更多人能通过微创方式重获健康。”刘煜昊教授说。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目前,张奶奶的胸闷症状已经完全缓解,心功能也在逐步恢复。这次全国最小瓣口面积的TEER手术成功,不仅为类似患者提供了宝贵经验,也标志着我国心脏瓣膜微创修复技术迈入了更精准、更安全的新阶段,让更多心脏瓣膜病患者能在“微创”中找回健康心跳。



|文稿:邢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