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案”解“法国心”忧:一封感谢信里的跨国医患情
2025-09-01
浏览次数(35)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a new chance to live a healthy life!”近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护士站,一封字迹工整的感谢信被轻轻展开,字里行间满是法国工程师Bouteillon Philippe跨越山海的感激,也将一段“中国方案”守护“法国心脏”的温情故事娓娓道来。


时间拨回一个月前,Philippe先生的中国探亲之旅突然被疾病按下“暂停键”,冠心病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还并发了棘手的心律失常,在外院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无需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然而,令他困扰的发作性心悸、胸闷症状始终未能缓解,每一次发作都让他倍感不适,也让远在法国的家人忧心忡忡。

就在Philippe先生为反复不愈的症状一筹莫展时,家人多方了解得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实力雄厚这让他重拾信心,立刻前往医院找到心律失常一病区杨海涛副主任。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初到医院时,语言不通是Philippe先生面临的首要难题,使得他对后续治疗忐忑不安他的这份顾虑,很快被医护团队的专业与贴心化解。杨海涛副主任当即安排英语能力出色的严丽洁副主任医师与胡娟博士全程对接。曾在美国斯坦福医院访学的严丽洁副主任医师,不仅医学功底扎实,一口流利的英语更是让沟通毫无障碍。她和胡娟博士耐心询问Philippe先生的病史、症状发作的频率与具体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他解释病情,细致说明“无需手术、通过药物调整即可治疗”的方案逻辑,缓解他对治疗方式的担忧,也让那份异国求医的陌生感渐渐消散。

在全面梳理Philippe先生的病史细节、反复研读冠脉造影影像,并结合其发作性心悸的临床症状后,杨海涛副主任立即组织团队召开病例讨论会。经充分论证,团队达成共识:无需介入干预,核心在于通过精准的药物调控来改善心律失常。为了量身定制最优方案,团队反复核对他的既往用药史,结合他的身体状况、药物耐受性等个体差异,多次调整药物种类与剂量,并实时监测用药后的身体反应。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治疗期间,医护团队的关怀像一股暖流,渗透在诊疗之外的每一个细节。考虑到Philippe先生可能不适应中国饮食,护士主动询问他的饮食偏好,协调餐厅为他准备符合口味的餐食;为了让他清晰了解用药注意事项与康复进度,团队还特意准备了英文版的健康宣教资料,逐条为他讲解药物服用时间、可能出现的轻微反应及应对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药物治疗与精心护理,Philippe先生的发作性心悸、胸闷症状彻底消失,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当天,深情写道:“I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the staff very much for their help and support during my stay, especially the doctors Mr. Yang and Mrs. Yan. Your professional medication adjustment cured my illness, and every warm care made me feel at home.” 非常感谢全体工作人员在我住院期间给予的帮助与支持,尤其要感谢杨医生和严医生。你们专业的用药调整治好了我的病,而每一份温暖的关怀都让我倍感亲切,如同在家一般。

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Philippe先生并非个例。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外患者,慕名前来寻求“中国方案”。杨海涛副主任团队始终秉持“健康无国界,医者有仁心”的理念,在攻克复杂心血管疾病的同时,用多语言服务、跨文化关怀搭建起温暖的桥梁,让每一位国外患者都能感受到“专业精度”与“人文温度”兼具的中国医疗服务。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未来,这支团队将继续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依托,用更精湛的技术、更贴心的服务让“中国心血管医疗”的名片在国际舞台上愈发闪亮。他们坚信,每一次心跳的重启,都是对生命的致敬;每一位跨国患者的康复,都是在为世界传递“中国心守护”的力量,为更多身处困境的人点亮“心” 的希望。


|文稿:黄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