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胸口只有两道小小的疤痕,以后穿衣服一点都不明显!”看着病床上逐渐恢复活力的1岁儿子,来自马来西亚的妈妈难掩激动。
为了给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寻找“微创、疗效好”的治疗方案,她跨越4000多公里,专程带着孩子从马来西亚飞回郑州,找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一病区副主任梁维杰。
如今,通过改良腋下切口微创技术,孩子成功接受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不仅彻底解决了心脏问题,更因微创技术留下的细小切口,免去了传统手术的诸多顾虑,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法洛四联症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较为复杂的类型,患儿常伴有室间隔缺损、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骑跨、肺动脉狭窄四大解剖畸形,治疗需同时完成心内室间隔缺损修补、右流出道疏通、肺动脉瓣膜成型及肺动脉分支加宽,操作难度极大。
面对这个特殊的小患者,梁维杰团队首先进行了全面评估:孩子年龄仅1岁,体重不足10公斤,且肺血管发育较差,对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能力都远低于成人,手术不仅要精准解决心脏畸形,更要最大限度减少创伤。
“我们决定采用改良腋下切口技术,通过腋下一个2—3厘米的小切口,完成所有复杂操作。”梁维杰副主任解释,这种术式无需切断胸骨,能保护胸廓完整性,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疼痛,且切口隐藏在腋下,愈合后几乎不影响外观,更适合低龄患儿。
手术中,梁维杰团队在狭小的操作空间内精准施术:先通过腋下切口进入胸腔,仔细分离血管与周围组织,避免损伤脆弱的肺血管;随后小心翼翼地完成肺动脉分支加宽,为肺部建立充足的血液通道;再深入心内,精准修补室间隔缺损,同时对狭窄的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动脉瓣膜进行成型。整个手术过程中,团队成员配合默契,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毫米,最终顺利完成所有操作,手术效果远超预期。
术后监护期间,孩子恢复速度令人惊喜:第二天即可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第三天能少量进食,一周后已能在监护床上活泼地挥动小手,胸前腋下的两道小切口愈合良好,几乎看不到手术刀口。
“之前一直担心手术创伤大,孩子遭罪,现在看到他恢复得这么好,终于放心了!”患儿妈妈握着医护人员的手反复道谢,“当初从马来西亚飞过来,就是听说这里的微创技术好,现在看来,这个选择太对了!”
梁维杰副主任介绍,改良腋下切口微创技术在复杂先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考验手术团队的操作精度,更需要对患儿的解剖结构、心肺功能有精准判断。目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已通过该技术,为多名低龄复杂先心病患儿成功完成微创外科手术,术后恢复周期明显缩短,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文稿:邢永田|
|视频:谢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