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2024年年度质控报告数据显示STEMI住院期间死亡率平均为3.52%(国家胸痛中心2024年度报告)。但是全球注册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30天死亡率高达40%~45%(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死亡率高达52.4%(张峥,高传玉等,Sci Rep 2024 14(1);17690)。合理应用机械循环支持装置(MCS) 有可能改变患者预后。
一、缺血性心力衰竭现状
图1. 2024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概要.中国循环杂志,2025 ;40(6):521-559)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显示: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为97.1/10万。在经紧急医疗服务救治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2012~2019年中国4个城市(北京、郑州、深圳、珠海)发病人群中,63.5%为心源性。成人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中,在首次监测心律为可电击心律的患者中,除颤率为88.1%;高级气道实施率为70.3%,肾上腺素的应用率为87.1%,行目标温度管理(TTM)的比例为0.5%,进行体外膜氧合(ECMO)的比例为0.2%。图2.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病因分布(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
院内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等重症心脏病发生率、死亡率高且病因机制多为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10%~20%,短期院内死亡率达50%-80%。2024年全国2921家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线上调研问卷收集问卷针对心脏骤停院内接诊及预后情况分析发现:标准版2023年急诊接诊的心脏骤停患者平均死亡率58.57%,基层版为54.78%。
图3. STEMI心脏骤停患者院内预后情况分析
二、早期识别心力衰竭分期,B期启动MCS 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心力衰竭发生速度快,心源性休克是心衰发展的结果。应正确判断患者临床可能病因。早期识别,尽可能缩短所有诊断和治疗决策时间,尽早在合适时间(B期)启动MCS,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表1. 休克的定义
(J Clin Med. 2023 Apr 1; 12(7):2643.)

图4. 心原性休克临床分期(国家急性心力衰竭指南2023;J Clin Med. 2023 Apr 1; 12(7):2643.)
图5. 心源性休克早期识别和危险分层:事半功倍(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文献1:J Clin Med. 2023 Apr 1; 12(7):2643.
文献2:Eur Heart J Suppl. 2024 Apr 17;26(Suppl 1):i78-i83.)
高传玉教授简介: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首席专家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河南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河南省心血管系统疾病质量控制中心,河南省冠心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河南省胸痛中心联盟主席,《中华实用诊断和治疗杂志》《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病杂志》副总编辑,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晚期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供稿:高传玉
编辑:吴莹
诚挚感谢您对“河南心脏 Henan Heart”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