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61岁的魏女士因急性心梗入住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时,谁也未曾料到,这场与死神的博弈会从心脏延伸至腹腔。
9月18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四级联动”疑难病例汇报与讨论第七期活动现场,护理学教研室团队以“‘痛’之‘谜’踪——从‘心’到‘腹’的生死博弈”为题,分享了一例跨学科救治案例,让线上线下的专家同仁们见证了一场跨越心脏与肠道的精准营救。
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主会场出发,一条 “线上纽带” 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周口区域医疗中心、七家专科共建医院及新疆第十三师红星医院紧密相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中心一病区护士长熊月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护理部主任杨巧芳、副主任于漫,心血管内科医学部护士长胡光玲、心血管外科医学部护士长孙静、综合医学部护士长牛红艳、医技医学部护士长廖化波等线上线下共同参会,构建起覆盖多区域的四级学术交流网络。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护理学教研室团队以时间为轴,生动还原了这起充满波折的诊疗故事。61岁的魏女士因反复胸闷胸痛入院,被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Ⅳ级等多重重症,EF值仅26%,双肺布满湿啰音,双下肢中度水肿。
面对这例多重危重症患者,护理团队通过NRS 2002营养筛查、跌倒风险评估、Braden压疮评估等多维评估,将其定为中度风险,实施特级护理与精准容量管理。在护理团队的精细照护下,患者病情逐步趋稳,曙光初现。
然而诊疗进程在第6天出现转折——患者突发上腹部刺痛,伴恶心呕吐,常规抑酸镇痛治疗效果不佳,疼痛迅速升级为剧烈绞痛。“是心梗再发?还是肠道问题?”现场氛围随着病例进展愈发紧张。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中心一病区护士长熊月菊等专家即时介入讨论,结合患者心梗、合并心衰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最终锁定“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这一凶险病因——栓子阻塞血管导致肠道急性缺血,堪称 “肠道的心梗”,6小时内即可引发不可逆损伤。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即刻打响。多学科团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患者于当晚全麻下行“经皮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术后护理环节的“两难抉择”更显考验:一方面需通过水化治疗保护肾功能,预防急性肾损伤;另一方面患者心功能极差,过量补液可能诱发心衰。对此,护理团队创新性采用微量泵精准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以50ml/h的速度控制液体输入,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及BNP等指标,在“补水护肾”与“控液护心”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动态平衡。
数据见证疗效:出院时患者EF值升至50%,每搏输出量从29ml提升至55ml,B型钠尿肽前体持续下降,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案例分享结束后,专家们展开深度研讨,围绕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早期识别、心衰患者水化护理细节等问题交换经验,观点碰撞间,浓厚的学术互动氛围愈发热烈。
此次“四级联动”研讨不仅破解了这例跨心血管与消化系统的疑难病例,更搭建了多区域、多学科的学术交流桥梁。通过真实病例的深度复盘与经验共享,为临床医护人员应对复杂病症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范本,彰显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引领下的分级诊疗协作体系,在疑难重症救治中“聚八方之力、破诊疗之困、守民生之安”的深刻意义。
|文稿:黄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