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就知道心脏不太好,可那时候没感觉,哪想到老了会这么遭罪。”近日,在结构性心脏病二病区,看着病床上精神渐佳的75岁母亲,家属的语气里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这场持续数年的“肥厚心脏”抗争,在一次危及生命的急症发作后,终于迎来了逆转的曙光。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9年,一份病历首次明确了老人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起初,病情发作尚有间歇,可随着年龄增长,病魔的“攻势”愈发猛烈。家属细数着住院记录:去年三次紧急入院,今年7月刚出院,仅隔一个月便再度突发险情——胸闷气短如巨石压胸,粉红色泡沫痰不断咳出,家人急忙拨打120,将老人送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患者入院时已出现急性左心衰,情况危急,当即被转入综合ICU,必须立刻气管插管开展危重抢救。”参与会诊的结构性心脏病二病区副主任医师孙子瑞给出判断。床旁超声检查迅速锁定关键病因:老人患的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肌室间隔最厚处达26毫米,而正常人的室间隔厚度仅为10毫米。“梗阻程度远超常规,相当于心脏里的‘通道’被肥厚的心肌堵住了大半,若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过去,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往往需要通过外科开刀或悬切手术切除肥厚肌肉,可对于75岁高龄、多次住院且身体基础条件较弱的老人来说,传统手术创伤大、恢复周期长,风险极高。
还好医疗技术的突破,为老人带来了新的生机。结构性心脏病二病区韩宇主任团队结合老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病情特点,经过多轮严谨的术前讨论,最终决定采用目前临床最微创的治疗方案——超声引导下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Liwen术式)。
“Liwen术式不用开胸,靠微创消融就能解决梗阻问题,对老年患者尤其友好。”韩宇主任介绍,目前科室已常态化独立开展这项技术,仅今年至今就成功完成超过50例手术,为众多高龄、高危患者筑起一道坚固的“心防线”。
手术当天,在超声科田新桥主任团队韩相国副主任医师等专家的保驾护航下,韩宇主任、孙子瑞副主任医师团队精准操作:纤细的消融针从心尖送入,在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稳稳抵达梗阻的室间隔心肌;射频消融导管释放能量,让肥厚心肌逐渐凝固坏死,原本被堵塞的“血液通道”一点点重新打通。
整个手术过程中,监测仪上的心率、血压始终平稳跳动,仅留下穿刺部位的微小针孔。手术顺利结束,困扰老人多年的“心梗阻”难题成功破解。经过前期心脏功能调整与术后精心护理,老人恢复良好,已康复出院。
更需警惕的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非“孤军作战”。韩宇主任特别提醒,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若患者确诊,其子女患病概率约为50%,“建议患者家属及时进行基因检测,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更好守护家族心脏健康。”
从ICU里的危重抢救,到微创术后的平稳康复,这场与“肥厚心脏”的博弈,不仅成功挽救了一位老人的生命,更折射出医疗技术进步对患者生活的深刻改变——当Liwen术式从前沿医疗技术,逐步转变为常态化开展的常规疗法,越来越多此类患者,不必再因疾病陷入恐惧,不必再为手术风险辗转担忧。
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这项成熟的微创技术,正成为守护遗传心病患者生命健康的“坚实屏障”,为更多家庭带来生的希望。
|文稿:黄 宁|
|视频:冯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