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里的温情守护,让“心”安与团圆同行
2025-10-07
浏览次数(10)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当国庆、中秋假期的欢腾洒满街巷,万千家庭沉醉于团聚出游的惬意时,有这样一群身影始终坚守在生命防线的最前沿。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医护人员,以脚步丈量救援的距离,用双手托举生命的重量,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让双节的安康底色更加浓厚。



01
6小时极速响应!为主动脉夹层患者抢出“生机”

主动脉A型夹层,被称为“心血管疾病中的炸弹”,发病急、死亡率高,每延迟一分钟,生命就多一分危险。

10月5日21时57分,96695热线打破夜晚的宁静——开封市中心医院一名“主动脉A型夹层”患者急需转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智慧转诊中心接到通知后,仅用6分钟就完成车辆检查、物资清点、人员到位等所有准备,执行主任李建朝带领团队22时03分火速驶向开封。

转运途中,医护人员一边通过电话与患者家属耐心沟通病情,缓解他们的焦虑与恐慌;一边提前与医院急诊科、血管外科对接,为后续救治打通绿色通道。抵达开封后,迅速完成患者交接,一路疾驰护送,于23时50分将患者安全送达我院急诊科。

随后,多部门联动的“生死营救”正式开启:急诊科争分夺秒完成术前冠脉CTA检查,血管监护室高效做好术前准备,6日凌晨4时35分,患者顺利进入手术室接受手术。当日11时30分,手术成功完成,患者安全返回血管监护室。从出发接诊到手术开始,全程仅用约6小时,各个环节无缝衔接、高效运转,完美诠释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中的“闪电速度”与“硬核实力”。

02
深夜紧急施救!92岁高龄患者重获“心”希望

10月4日深夜,夜色正浓,来自新乡原阳的92岁张大爷,因胸闷、气喘被120急救车紧急送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救援就此展开。

入院后,急诊诊断结果令人揪心: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慢性阻塞性肺病。更棘手的是,老人有40年吸烟史,高龄叠加基础心脏疾病与肺部问题,让救治难度陡增。

时间就是生命!冠心病重症监护室团队第一时间启动急救流程,针对老人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等关键病症,快速制定出精准的诊疗方案。考虑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团队紧急联合心律失常一病区,由该病区副主任杨海涛带领团队接手关键治疗环节。

杨海涛副主任团队迅速对老人的心脏功能、血管条件等进行全面评估,结合老人高龄、基础病多的特点,最终确定为其植入双腔起搏器。

手术过程中,团队成员默契配合,在高清影像引导下精准操作,避开血管脆弱区域,小心翼翼地将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心脏合适位置,确保起搏器能精准感知并调节心脏节律。手术顺利,术后老人生命体征平稳,胸闷、气喘症状明显缓解。经过多科室医护人员的接力守护,目前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精神状态日渐好转。

03
24小时待命!当好“健康侦察兵”

“准备就绪,开始扫描!”10月2日下午,影像科的检查室内,副主任技师孙明华正引导一名冠心病患者躺上检查床,仔细调整体位、设定扫描参数。随着机器的运转,屏幕上逐渐清晰的影像画面,成为医生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作为心血管病诊断的“眼睛”,节日期间放射科CT、DR、MRI等设备24小时待命,优化排班流程,增加急诊检查通道,应对各类检查需求。

与此同时,超声科也同样忙碌。检查室内,医生们手持探头,在患者的检查部位缓慢移动,屏幕上实时显示的超声图像不断变化,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仔细分辨着每一个细微的结构变化,力求准确判断病情。超声科副主任丛娟一边专注地看着屏幕,一边向身边的年轻医生讲解检查要点,“每一份超声检查报告,都是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依据,我们都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做好每一次检查、出具每一份报告,不能有丝毫懈怠。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这个长假,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医护人员,用坚守与协作诠释着“守护”的深层意义。转诊团队的星夜疾驰、手术室内的精准施救、检查科室的默默坚守……每个科室都是生命守护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每个身影都在平凡岗位上散发着不凡的光热。

这份坚守,是对生命最崇高的敬畏;这份奉献,是双节里最温暖的风景;这份协作,更是医院“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践行。向这群最美的守护者,致以最深的敬意!




|文稿:黄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