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同治:一位肾脏衰竭患者的心脏移植之路
2025-10-28
浏览次数(14)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心与肾,人体两大“生命引擎”,任何一个停摆都足以危及生命。

62岁的朱先生就曾深陷凶险的心肾“双衰”绝境。面对这样的困境,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肾内科等多学科团队秉持“心肾同治”理念,以精湛医术与无缝协作,最终助他闯过生死关。

01
绝境:心肾“双衰”的生死告急

朱先生近6年来反复遭受胸闷、气喘症状困扰,辗转多家医院后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长期接受规范药物治疗。今年6月,他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近3个月胸闷气喘症状持续加重,家人紧急将其送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脏外科一病区。

入院后的一系列评估显示,朱先生已达到终末期心力衰竭状态,心脏濒临“停摆”,心脏移植是挽救生命的最佳方案。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心功能进行性恶化直接引发肾脏功能急性衰竭,让诊疗变得更加困难。

02
攻坚:多科联手的破局救援

面对心肾“双衰”的复杂危局,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朱先生第一时间被转入心外监护室,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进行循环支持,为后续治疗赢得关键时间窗口。

经心脏外科与肾内科联合研判,肾内科顾玥主任团队当机立断,为朱先生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通过持续缓慢的超滤技术滤除体内毒素,调节体液平衡。这一治疗不仅为疲惫的心脏卸下“水肿包袱”,减轻泵血负担,又逐步稳住内环境,为心脏移植筑牢“安全防线”。

在多学科团队的协同诊疗下,朱先生的身体状态稳步改善,凝血功能、电解质水平逐步恢复至稳定区间。经过1个多月的调理与等待,朱先生成功匹配到一位脑死亡患者捐献的爱心心脏,我院心脏移植团队随即启动移植相关工作。

手术前晚23点,成人心脏外科一病区胡俊龙副主任医师带领供心获取小组星夜兼程,前往几百公里外的爱心捐献者所在医院,进行供心的评估、维护与获取工作。

“供体心脏跳动有力、冠脉光滑、瓣膜功能良好,我们在返程路上,预计2小时后到达医院”,接到获取小组信息,麻醉科、体外循环科、手术部等部门同步响应,高标准完成术前准备。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手术室里只有器械碰撞的轻微声响和医护人员偶尔的指令交流,紧张却井然有序。

当病变心脏被成功切除,供心随即被小心翼翼地移入朱先生胸腔,程兆云教授全神贯注,双手稳如磐石,每一针缝合都均匀细密,如同在血管上“绣花”。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团队成员始终保持高度专注。当松开主动脉阻断钳那一刻,在所有人的期待中,供心缓缓搏动起来——一次、两次、三次……“复跳成功!”手术室里紧绷的气氛瞬间舒缓。

但考验并未结束。术后转入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朱先生仍无尿,新的心脏面临容量负荷压力,且免疫抑制剂无法如常使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就仍需CRRT维持肾功能,但术后患者最怕出血,怎样才能两者兼顾?顾玥主任带领团队反复评估病情,最终敲定枸橼酸体外抗凝方案。这一方案精准作用于体外循环管路,既不影响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又能让CRRT持续“排毒”,完美解决了心血管术后重症患者的治疗难题。

03
新生:跨越死亡的生命续写

目前,朱先生的各项生命体征已趋于平稳,成功脱离 CRRT,精神状态也日渐好转,脸上重新有了笑容,距离康复出院越来越近。这场心肾 “双衰” 的救治,不仅让朱先生的生命得以延续,更像一束穿透绝境的光,为更多面临多器官衰竭困境的患者照亮希望之路。

这份“生命奇迹”的背后,是医院“心血管优势学科引领、综合科室协同”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疑难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术前,机械循环支持与 CRRT技术提前筑牢生命防线;术中,各团队无缝衔接、精准配合;术后,精细化监护时刻守护病情变化,正是这份跨学科的坚守与合力,让濒临绝境的生命得以延续。


|文稿:黄   宁|

|视频:冯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