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心肾“双衰”的复杂危局,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朱先生第一时间被转入心外监护室,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进行循环支持,为后续治疗赢得关键时间窗口。
经心脏外科与肾内科联合研判,肾内科顾玥主任团队当机立断,为朱先生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通过持续缓慢的超滤技术滤除体内毒素,调节体液平衡。这一治疗不仅为疲惫的心脏卸下“水肿包袱”,减轻泵血负担,又逐步稳住内环境,为心脏移植筑牢“安全防线”。
在多学科团队的协同诊疗下,朱先生的身体状态稳步改善,凝血功能、电解质水平逐步恢复至稳定区间。经过1个多月的调理与等待,朱先生成功匹配到一位脑死亡患者捐献的爱心心脏,我院心脏移植团队随即启动移植相关工作。
手术前晚23点,成人心脏外科一病区胡俊龙副主任医师带领供心获取小组星夜兼程,前往几百公里外的爱心捐献者所在医院,进行供心的评估、维护与获取工作。
“供体心脏跳动有力、冠脉光滑、瓣膜功能良好,我们在返程路上,预计2小时后到达医院”,接到获取小组信息,麻醉科、体外循环科、手术部等部门同步响应,高标准完成术前准备。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手术室里只有器械碰撞的轻微声响和医护人员偶尔的指令交流,紧张却井然有序。
当病变心脏被成功切除,供心随即被小心翼翼地移入朱先生胸腔,程兆云教授全神贯注,双手稳如磐石,每一针缝合都均匀细密,如同在血管上“绣花”。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团队成员始终保持高度专注。当松开主动脉阻断钳那一刻,在所有人的期待中,供心缓缓搏动起来——一次、两次、三次……“复跳成功!”手术室里紧绷的气氛瞬间舒缓。
但考验并未结束。术后转入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朱先生仍无尿,新的心脏面临容量负荷压力,且免疫抑制剂无法如常使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就仍需CRRT维持肾功能,但术后患者最怕出血,怎样才能两者兼顾?顾玥主任带领团队反复评估病情,最终敲定枸橼酸体外抗凝方案。这一方案精准作用于体外循环管路,既不影响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又能让CRRT持续“排毒”,完美解决了心血管术后重症患者的治疗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