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 | 聚焦“尽早识别 立刻就医”,专家呼吁心脑同治+科学预防
2025-10-29
浏览次数(22)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世界卒中日



“心与脑血管疾病虽共享诸多危险因素、病理基础与发病机制,常相伴相生,却也存在临床差异。”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神经疾病中心副主任崔月梅强调,“临床中,许多冠心病或急性心梗患者不仅会并发卒中,更常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等脑血管病变;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既是心血管病的诱因,更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这种‘心脑同源’的病理关联,决定了‘心脑同治’理念在诊疗中的核心价值。”



10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尽早识别,立刻就医”呼应全球“分秒必争,识别卒中,快速行动”的核心倡导,旨在推动公众建立科学的卒中认知,筑牢早识别、早救治的健康防线。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卒中俗称“脑中风”,作为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卒中(占比85%)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它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著称,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衰退乃至精神抑郁等严重后果,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每12秒就有1人因卒中离世,每6秒就有1人因之致残。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为卒中埋下大量隐患。”崔月梅进一步指出,更值得警惕的是,普通民众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对危险因素的认知不足与管控缺位,正成为卒中高发的重要推手。

但这场健康危机并非无法抵御。世界卒中组织研究证实,90%的卒中可通过主动干预避免。“卒中预后的严重性,让预防成为重中之重。”崔月梅解释,卒中一级预防针对未发病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通过早期管控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吸烟、超重肥胖、高脂血症等明确风险因素,实现首次卒中的避免或推迟,其核心在于对危险因素的“早发现、早干预”。






日常生活中如何快速捕捉卒中信号?

崔月梅副主任推荐了国内通用的“中风120”口诀:“1”即观察面部是否不对称、口角歪斜;“2”即检查双臂抬起时是否单侧无力;“0”即聆听讲话是否清晰含混。


她特别提醒,卒中发生时每分钟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一旦出现上述任一症状,必须立即拨打120,切不可等待症状自行缓解。此外,国际通用的“BEFAST”口诀可作为补充:关注平衡障碍(Balance)、视力异常(Eyes)、面部歪斜(Face)、手臂无力(Arms)、言语障碍(Speech),一旦出现即刻把握救治时间(Time)。


有上述任何突发症状
快速拨打120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为让防治知识落地生根,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神经疾病中心于1024日走进河南省农业大学家属院开展义诊。崔月梅副主任、唐东方副主任医师带领医护团队,为居民提供血压检测、诊疗咨询、健康资料发放等服务,系统普及卒中防治知识与健康生活方式。



此前,科室还组织患者及家属开展健脑操活动,以更生动的形式传递“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


这场多形式的科普行动,不仅全面覆盖卒中识别与防治要点,更是把“尽早识别立刻就医”的理念深植人心,显著提升了居民对卒中急救与治疗的认知水平,为筑牢健康防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提高观念

准确识别脑卒中的征兆

积极应对

避免“卒”不及防


| 文稿、视频:冯司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