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萍教授牵头制定,《肺癌筛查及肺结节健康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发布
2025-11-03
浏览次数(19)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近日,权威期刊《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刊发《肺癌筛查及肺结节健康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 “共识”)。 

该共识由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郭智萍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和通信作者,汇聚了健康管理学、放射学、呼吸病学、肿瘤学、胸外科学等多领域顶尖专家的智慧,历经长时间的严谨论证与打磨,最终形成系统性指导方案,为破解我国肺癌防治难题、推动肺结节健康管理规范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且可落地的行动纲领,其发布意义深远,将深刻影响我国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肺癌防控格局。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防控形势尤为严峻。数据显示,我国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长期位居恶性肿瘤首位,且呈现出“早诊率低、晚期多”的突出问题——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不仅治疗难度大幅增加,患者生存率显著下降,还为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与心理压力,同时消耗大量社会医疗资源。

早筛、早诊、早治早已被证实是提升肺癌患者生存率、降低家庭与社会双重负担的最有效策略。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技术在临床的广泛普及,以及多模态数据整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肺癌筛查精准度、风险评估科学性、个性化干预有效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在健康管理这一关键场景中,针对体检人群的肺结节筛查标准、主检报告规范、后续健康管理流程等仍缺乏统一、系统的指导方案,不同机构间存在筛查人群界定模糊、技术应用不规范、报告格式不统一、随访管理不连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肺癌早筛早诊的整体成效。

此次2025版共识的发布,恰好精准填补了这一空白,为健康管理机构开展肺癌筛查与肺结节管理工作提供了“统一标尺”,推动行业从“经验化操作”向“标准化实践”跨越。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从内容架构来看,该共识逻辑清晰、体系完整,共分为专家共识制订背景、共识编写方法、肺癌筛查、肺结节主检报告、肺结节健康管理和总结与展望六个核心部分,每一部分均紧扣健康管理实践需求,层层递进形成闭环指导。其中,共识的编写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严谨性。

专家组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近五年肺癌及肺结节筛查技术、诊疗指南、临床研究成果等文献资料,全面归纳最新进展;同时,针对筛查人群界定、筛查技术选择、主检报告核心要素、肺结节风险分层标准、随访管理策略等关键内容,开展多轮证据分析与专题讨论,最终基于国际公认的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系统,形成了11条明确、具体的推荐意见,并严格遵循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RIGHT)声明进行撰写,确保每一项建议都有充分的证据支撑,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对于健康管理机构而言,共识的发布意味着有了系统性的实践框架,无论是基层健康体检机构还是规模较大的健康管理中心,都能依据共识开展标准化工作,提升服务质量与专业水平;对健康管理人员来说,共识的落地将带来更精准的筛查服务、更清晰的报告解读、更规范的随访管理,有效降低因筛查不规范导致的漏诊、误诊风险,让民众在肺癌早筛中获得更可靠的健康保障;不仅如此,该共识还对医疗机构呼吸领域、肿瘤领域等多学科专家协同诊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价值。

从国家公共卫生层面来看,共识的推广应用将推动我国肺癌筛查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规范全流程管理、强化质控体系建设,逐步提升全国肺癌早诊率,为实现“我国肺癌五年生存率显著提高”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