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本就风险极高,若叠加终末期瓣膜病、重度贫血、巨脾,手术成功难度倍增。
面对这道棘手的难题,近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多学科团队秉持“心血管优势学科引领、综合科室协同”理念,以一站式联合手术精准破局,成功助患者闯过生命险关。
家住河南省辉县的36岁李先生,正值壮年却被病痛彻底困住。起初是偶尔的胸闷,渐渐发展为稍动即喘,双下肢水肿越来越严重,连翻身都困难,日常行走更是奢望。
紧急入院后,一系列检查结果让医生倒吸一口凉气。心脏超声显示,李先生患有重度主动脉瓣反流伴中度狭窄,心功能已跌至终末期。血常规指标更是全线飘红——血红蛋白不足正常成年男性标准的一半;血小板数量大幅度缩水,凝血能力急剧衰退;白细胞骤降,免疫力近乎失守。典型的“三系减少”提示病情早已累及血液系统。
腹部触诊的结果更令人揪心:患者脾脏异常肿大,从左上腹一直延伸至脐下,远超正常人“肋下不可触及”的标准,体积至少是正常脾脏的3倍。巨大的脾脏不仅让李先生终日被腹胀折磨,更持续破坏血液细胞,成为“三系减少”的关键症结。
“患者的核心矛盾在于,终末期瓣膜病必须通过手术干预,但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巨脾,让心脏手术的风险陡增。”成人心外一病区团队深入分析病情后指出,直接手术的风险堪比“走钢丝”,术中术后出血、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随时可能发生。
摆在团队面前的,是一道生死攸关的选择题:先切脾,还是先修心?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专家们围绕患者病情反复推演、评估风险,研判后达成共识:患者的“三系减少”与巨脾密切相关,只有先切除肿大的脾脏,改善血液指标和凝血功能,才能为后续心脏手术扫清障碍。“先切脾、再修心”,一个严谨的手术方案就此确定。
手术当天,一场多学科协同的生命攻坚战正式打响。普外科副主任田鹏率先上阵,在全麻状态下精准分离粘连组织,剥离肿大脾脏。当重达数斤的肿大脾脏被成功取出后,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呈积极回升趋势。
紧接着,手术进入核心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岩主任带领心外科团队,在体外循环科搭建的生命支持系统护航下,小心翼翼地为患者置换病变的主动脉瓣;同时,针对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精准搭建两根血管桥,彻底打通心脏的“供血通道”。
术后恢复的速度,超出所有人的预期。术后当天,反映心功能的关键指标B型脑钠肽(BNP)较术前明显降低,心脏负担大幅减轻;术后第三天,成功脱离呼吸机;术后第四天,李先生顺利转入普通病房,不仅能自主进食,还能在床边缓慢活动。经过后续的康复调理,李先生顺利出院,满怀期待拥抱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这场高难度联合手术的成功,不仅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医疗技术实力的生动缩影,更成为多学科协作模式在疑难重症诊疗领域的典范。
“面对这类复杂重症,只有打破学科壁垒,将各科室的优势资源深度整合,才能为患者创造更多生机。”医院心外科团队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机制,以更精湛的技术、更优质的服务,为更多疑难重症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文稿:黄 宁|
|视频:冯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