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IABP为“生命之盾”,成功救治“CHIP”病变高危患者
2025-11-18
浏览次数(86)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冠脉严重狭窄、重度心衰、高龄且有搭桥手术史——当这些“高危标签”叠加在一位患者身上,治疗几乎陷入困境。

近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主任郑晓晖团队凭借敢闯敢试的勇气与精湛技术,在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生命支持下,为这名典型“CHIP”病变患者成功实施介入治疗,精准打通“生命通道”,让濒危心脏重获生机,彰显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疑难高危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顶尖实力。




时间回到2016年初,来自漯河的73岁李老先生,因严重冠心病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术后多年病情相对平稳。然而近期,反复加重的胸闷、气短、活动能力下降等症状,让他再次走进医院。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主任郑晓晖接诊后,完善相关检查,病情真相浮出水面:当年手术植入的静脉桥血管已完全闭塞,仅存的动脉桥虽勉强通畅,但前降支原位血管出现重度狭窄——更关键的是,这条血管是心脏间隔支、对角支的“供血主干”,一旦血流中断,将直接威胁生命。

多学科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内科介入是较好的手术方案。“这是典型的CHIP病变,属于介入治疗领域的‘硬骨头’。”郑晓晖主任解释,CHIP是指病人高危、病变复杂,有血运重建指征但病人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超高危患者。

“不做手术,患者胸闷、心衰症状会持续加重,生活质量极差,且随时可能因血管完全闭塞引发急性心梗,危及生命;做手术,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郑晓晖主任坦言。在充分告知患者家属病情风险与治疗方案后,家属被团队的专业与担当打动,毅然选择信任:“我们相信专家,愿意一起闯一闯!”

手术方案在反复推演中敲定:以IABP为“生命之盾”,为患者提供循环支持,维持术中血压稳定;采用药物球囊扩张技术,避免传统支架植入可能带来的额外风险,精准处理狭窄血管。

手术当天,郑晓晖主任、马曹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全神贯注、默契配合,从穿刺置管到IABP启动,再到药物球囊精准定位、扩张,每一个操作都精准到毫米。当药物球囊成功扩张后,造影影像清晰显示:狭窄血管血流通畅度显著提升,心脏供血即刻改善!

“胸闷的感觉一下子就轻了,能顺畅喘气了!”术后的李老先生难掩激动。随着心脏供血的恢复,他的胸闷、心衰症状明显缓解,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目前正顺利康复中。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专家有话说

郑晓晖主任介绍,临床上像李老先生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他们多为高龄、有外科搭桥或支架植入史、心功能差,再次发病后往往面临“无术可施”的困境。作为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阜外华中针对“CHIP”病变早已形成成熟的“高危救治体系”——依托IABP、ECMO等先进生命支持技术,结合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制定个体化介入方案,已成功救治众多此类高危患者。

“CHIP病变的诊疗,考验的不仅是医生的技术,更是医院的综合实力与担当。”郑晓晖主任表示,未来医院将持续深耕高危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不断探索技术边界、优化救治流程,让更多曾被判定“难治”的患者,为更多家庭守护“心”希望。


|文稿:邢永田|

|视频:谢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