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急诊室,警报骤然拉响!几天前的一个深夜,家住中牟的40岁袁先生突发胸背部剧烈疼痛,被家人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检查结果如同一记惊雷——主动脉夹层!更致命的是,夹层撕裂累及多个内脏分支血管,造成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及双侧髂动脉完全闭塞,生命危在旦夕。
“患者当时腹痛得直冒冷汗,听不到肠鸣音,下肢冰凉,炎症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好几倍,随时可能出现肠道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当地医生深知此类重症的凶险——主动脉夹层被称为“血管炸弹”,一旦破裂死亡率极高;而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导致的肠道缺血,黄金救治时间仅有4-6小时,每延迟一小时,坏死风险便会直线上升。医生当即建议紧急转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为袁先生争取最后生机。
清晨6时许,患者转入我院急诊科,接诊医生凭借丰富的急重症处置经验,仅用数分钟便完成快速评估,当即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救治预案——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就此拉开。急诊科、血管外科、麻醉手术部、普外科、心外监护室等科室争分夺秒开启无缝协作模式。从病情研判到手术方案确定,从术前检查到器械准备,整个流程高效衔接。上午8时,患者被推入手术室,2小时内,多学科团队成功抢出了决定生死的“黄金救治窗”。
杂交手术室里,无影灯照亮紧张的战场。血管外科副主任王国权带领韩文豪主任医师、史帅涛副主任医师等血管外科团队率先为患者实施“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术”。
这一术式需在高清影像引导下完成毫米级操作,王国权副主任手持器械精准定位,将覆膜支架缓缓送入病变血管。随着支架成功展开,主动脉真腔供血瞬间恢复,顺序肠系膜上动脉植入支架,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也重新通畅——这关键一步,为缺血的肠道“续上”了生命线。
血管外科团队刚结束操作,普外科副主任医师郭新宇团队立刻接力开展腹腔镜肠道缺血探查术。“患者肠道缺血时间较长,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肠道坏死,一旦发生,可能需要切除部分肠道,甚至危及生命。”郭新宇副主任医师小心翼翼探查腹腔,发现血性腹水与凝血块后,用温盐水反复冲洗清理。随着血流逐步恢复,肠道颜色慢慢转为红润,蠕动功能也逐渐好转——肠道保住了,无需进行切除手术!
从患者转入医院到两台高难度手术顺利完成,全程不足3小时!这背后,是急诊科的快速分诊评估、血管外科的精准“拆弹”、普外科的细致探查、麻醉团队的全程守护……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多学科团队以专业素养和高效协作,硬生生从死神手中为患者夺回生的希望!
术后,袁先生被转入心外监护室。医护团队24小时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凝血功能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抗血小板、降压药物方案,搭配个性化营养支持助力康复。经过精心照料,袁先生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已于近日顺利康复出院。
这场三小时的生命竞速,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救治,更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多学科协作能力的生动缩影。当不同学科打破壁垒,以“生命至上”的信念跑出救援加速度,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救治难题便有了被改写的可能。这正是现代医学最动人的底色——以协作之力,为生命护航。
|文稿:黄 宁|
|视频:冯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