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台国际先进水平手术的背后: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初结硕果
2018-06-13
浏览次数(5432)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


乘着党的十九大的春风,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总院长胡盛寿院士的带领下,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抓改革、谋发展、补短板,精准对接新时代中原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以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落地为突破口,相继开展多项国际、国内标志性技术,推动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河南,让“健康中原”的发展成效看得见摸得着,结出累累硕果。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主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首席顾问专家、阜外医院成人外科中心刘盛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知名专家程兆云教授等专家担任助手,成功实施河南首例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实施的心脏移植手术、华中地区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这两台世界技术水平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河南心血管诊疗水平迈上历史新高度。、

胡盛寿院士主刀实施心脏移植手术、人工心脏植入术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一个月内两次登顶心脏外科技术珠峰,成功的背后:


是总院长胡盛寿院士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


是省部共建项目的科学规划;


是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的制度设计;


是阜外医院“国家队”的责任担当;


是阜外专家团队如家人般无私的鼎力支持;


是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理念在中原地区结出的一大硕果……







作为省部合作共建单位,从北京到河南,阜外医院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华中分中心都是一家人。医院新技术的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都离不开总院长胡盛寿院士的悉心关怀,离不开阜外医院专家团队的倾心帮扶。


为保证河南患者足不出省可享国家级专家诊治,在总院长胡盛寿院士带领下,杨跃进教授、蒋立新教授、荆志成教授、潘湘斌教授、李立环教授、唐熠达教授、方丕华教授、张健教授、李守军教授、张浩教授、杨艳敏教授、宋云虎教授、闫军教授、钱向阳教授、张海涛教授、纪宏文教授、黑飞龙教授、张戈军教授、党爱民教授、黄洁教授、刘盛教授、吕滨教授、陈珏教授、姚焰教授、王利教授、逄坤静教授、陈敬洲教授、丁立刚教授、石丽副主任等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先后来到河南,定时、长期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工作,实现了阜外专家坐诊、查房、手术、会诊和讲课的常态化。


这次更不例外,为确保这两台世界先进水平手术的顺利进行,总院长胡盛寿院士带领首席顾问专家黄洁教授、刘盛教授,以及李立环教授、石丽副主任、王现强副教授、廖中凯副教授等专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全程参与,京豫两地一家人通力合作,为手术成功奠定了坚实保障。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三位专家、三个工作片段,来了解一下阜外医院专家团队的敬业态度和传帮带的奉献精神。







黄洁教授:精确判断彰显功力






4月27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冠心病监护病房),26岁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小申突然出现病情恶化,需要尽快进行心脏移植才能救命。幸运的是,几乎同时,北京传来消息,某医院恰好出现和小申配型成功的“供体”!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首席顾问专家、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副主任黄洁教授长期在华中阜外工作,得知消息时已是中午的12点半了。她正在坐诊,刚刚为最后一位患者诊察结束。顾不上吃午饭,黄洁教授第一时间赶到CCU,会同葛振伟主任医师、张静主任、林洪启主任等,对患者病情进行会诊讨论、综合评估,同时将病情分析情况向总院长胡盛寿院士做了汇报。


在胡盛寿院士指导下,专家团队立即就患者病情、供体心脏情况等进行分析,并着手准备手术方案。经过对各项指标的严格评估后,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小申才有可能转危为安,重获新生。






黄洁教授为小申进行术前评估






下午2点半,正当专家们为手术紧张准备时,小申的病情突然出现进一步恶化:心脏跳动能力快速减退,血压一度降到81/50mmHg,心率达到145次/分钟,循环随时有可能“崩溃”,情况变得十分危急!


黄洁教授当机立断:马上置入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减轻患者心脏负荷,为心脏移植手术争取时间!


心外科主任医师葛振伟等专家立即手术,精准到位的为患者植入IABP。监测数据显示,小申的循环指标渐渐稳定,但是仍不能达到正常,病情危重,小申生命仍危在旦夕。







葛振伟主任医师紧急为患者置入IABP








刘盛教授:精准操作行云流水






4月28日上午,在多参数生命监护仪严密监护下,小申被推进A3手术室。这一天,对所有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发生在医院A3手术室里的所有点滴都值得去铭记。


本例心脏移植手术由总院长胡盛寿院士担任主刀,首席顾问专家刘盛教授、心外科葛振伟主任医师等担任助手。在总院长胡盛寿院士带领下,阜外医院成人体外循环科主任吉冰洋教授、麻醉中心石佳副教授、手术室护士白雪燕、恢复室护士李佳佳等专家也从北京赶到,为手术提供全方位配合和支持。他们与麻醉科主任林洪启、体外循环科副主任杨雷一等专家精准对接,全力保障手术顺利开展。


无影灯下静悄悄。室温降至22摄氏度,手术开始:胸骨正中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切除左、右心房前壁,切断主动脉及肺动脉……在胡盛寿院士的娴熟操作下,一个个步骤娴熟流畅、精准无误。


凡事预则立。作为助手,刘盛教授术前已仔细研究了患者病情,对相关解剖、手术方式等细节作了多方案准备。胡盛寿院士的每一步操作,刘盛教授都能为胡盛寿院士完美显露、密切配合。






刘盛教授(中间)担任手术第一助手






随着手术刀的准确游走,几乎处于“罢工”状态的心脏被游离出来。紧接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供体心脏被小心翼翼地放入患者胸腔:在胡盛寿院士的精准操作下,缝针和缝线仿佛有了“灵性”,闪电一般来回穿梭,很快移植吻合操作就做好了。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低温下处于“休眠”状态的供体心脏缓慢复温,血流开始灌注,胡盛寿院士用手有节奏地轻轻触碰心表。渐渐地,心脏犹如一只睡醒的雄狮,迸发出越来越强劲的动力,心脏自动复跳,移植手术成功了!


作为胡盛寿院士的助手,刘盛教授动作如行云流水,葛振伟主任医师毫无延误,两人分工合作,心有灵犀,配合得天衣无缝,为手术顺畅打下了坚实的保障。







心脏移植手术现场








石丽副主任:精心呵护关爱无限




对心脏移植患者来说,手术成功只是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小申患病多年,身体各相关脏器功能极差。摆在面前的,还有感染关、排异关和心律失常关等几个重要关口要闯,高水平的精细化护理至关重要。


因为是紧急手术,小申的病情远比常规手术复杂和艰难,这对术后管理的专家来说,无疑是很严峻的挑战。时刻关注血压、心率,紧紧盯着肺动脉压,准确记录尿袋中的尿量,随时掌握患者心脏、肝脏、肾脏和肺脏的功能……所有的细节,都要一丝不苟去完成。


从小申术后被转入重症监护室开始,阜外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石丽和黄雨佳、付强等医务人员就挑起了呵护患者的重任。从术后第一天起,石丽副主任在监护室日夜坚守,时刻关注小申病情的变化,并随时对康复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石丽副主任制定当天护理计划





最开始几天,每天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床旁,无微不至地守护着小申,就连吃饭也是在监护室内离小申病床几十米的小餐厅吃,生怕病情有变化而自己不能第一时间在现场。小申心律、血压稍有波动,她就立即放下餐盒,起身奔向移植监护室,及时解决问题。由于严重缺乏休息,石丽副主任累病了,嗓子哑了,吃点药依然守在床旁,用沙哑的声音讨论病情,制定每天的护理方案。在护理的过程中,石丽副主任亲自用手给小申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帮助小申排出大便,并仔细查看大便的颜色和量,以判断康复状况。


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石丽副主任还非常重视人文关怀。为了让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她亲切地称呼清醒的小申为“宝贝儿”:


“宝贝儿,今天感觉怎么样了啊?醒一醒,干妈在这儿呢,一直陪着你呢。”石丽副主任一开口,病床上的小申就咧嘴笑了起来。








石丽副主任正精心呵护患者





小申术后第一次睁眼,第一次笑,第一句话,第一次活动四肢……小申的每一点变化,石丽副主任都细致观察,每一点恢复和进步都能倾注了她太多心血!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小申从紧急心脏移植到摆脱ECMO,再到撤掉IABP,进而脱离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再到开口讲话、下床锻炼……整个康复过程十分顺利。他没有发生感染、没有排异反应、没有脑损伤、没有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小申的病情较同类手术的其他患者严重得多,但他的康复速度和恢复水平,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石丽副主任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5月24日,总院长胡盛寿院士主刀、程兆云副院长担任助手,为39岁的龚先生实施人工心脏植入术。阜外医院麻醉中心李立环教授、成人外科中心王现强副教授、术后恢复中心兼成人术后恢复室副主任杜鹃教授、体外循环袁媛副教授、超声影像中心施怡声副教授、手术室护士王翔宇、恢复室护士于澍楠、陈路等专家全程参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各个科室的专家密切配合,全力保障,华中地区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顺利实施。


目前,小申、龚先生都已经转入普通病房,行走自如,谈笑风生,即将开启新的人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医疗是民生之需,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总院长胡盛寿院士多次强调,医院的发展和定位要紧扣国家发展命脉,胸怀家国情怀,奋力在新时代干出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深入践行十九大精神,聚焦“全过程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临床医疗与研究中心同步规划建设,实现相关学科集群发展和“医、教、研、防、管”协同发展。


开诊半年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呈现出学科专业设置完备,临床业务运行平稳,科技创新加快突破,科研教学稳步提升,品牌影响不断扩大的良好局面。在科研平台引进、国际国内标志性技术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绩。填补我省空白的国家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已经引入,参与3项国家级重点课题,成功开展心脏移植、人工心脏植入等4项国内顶尖、填补河南空白的标志性技术。


乘着改革发展的东风,中原地区数亿群众已经得到更优质的医疗和健康服务,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是在国家卫健委关心支持和重视推动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依托河南省人民医院,按照国家三级甲等心血管病医院标准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建设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将按照国家医改政策的总体要求,在总院长胡盛寿院士带领下,以“阜外”品牌、技术、管理全面引入为带动,以不断满足心血管疾病患者医疗健康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科建设,强化技术突破,提升服务能力,努力打造立足河南、服务中原、辐射华中、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国家心血管区域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