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有言:“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不懈于心”即敬业。古往今来,无论是谁想要有所成就,都离不开由衷的敬业精神。
忙碌一周终于到周末,大部分人想的都是抓紧时间休息放松一下,而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全科医师培训中心一号报告厅,聚集了许多平时忙碌于病房、手术室的医护人员,他们放弃休息时间,来参与学术大会,交流临床和科研成果。
6月8—9日,“变异型心绞痛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启动会暨变异型心绞痛专题论坛”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培训楼举行,来自全省各地医院的100余名心血管病学同仁前来参会交流。
这是一场学术氛围浓厚的知识盛宴:一个个资料详实的案例,一篇篇内容丰富的学术研究,关于变异型心绞痛的研究者们各抒己见,掀起一场思维的交锋。
大会现场,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他就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年逾古稀的“院宝级”心内科专家沈玉祥教授。
会议的主题是变异型心绞痛,这正是78岁的沈玉祥教授研究了数十年的课题。细观他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一个个“闪光点”耀眼夺目,值得所有年轻医生学习。
锲而不舍诚可贵
“年逾古稀的老前辈晚上8点还在病房查看病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一位年轻医务人员发的一条朋友圈,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这位老前辈就是沈玉祥教授,他的敬业是从第一天从事医疗事业开始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刚刚恢复了中断13年之久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沈玉祥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河南医学院魏太星教授。那时,他第一次开始接触冠脉痉挛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也第一次开始研究变异型心绞痛,没想到这件事,一做就是几十年。
1981年,沈玉祥硕士毕业,进入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成为省医第一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医生。顶着整个社会都稀缺的研究生“光环”,沈玉祥却丝毫没有骄傲、丝毫不敢懈怠,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对于每一个患者都耐心询问病情,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图书馆翻阅文献,竭尽所能地为病人寻找治病的最佳方案。
那时的沈玉祥,总是把心电图机带在身边,只要见到特殊病例,他总会守护在病床旁,第一时间给予描图观察,想办法捕捉最真实可靠的临床数据。
形形色色的临床表现、卷帙浩繁的学术理论、林林总总的病案资料......每当遇到典型发作病例,在确保病人良好疗效之后,沈玉祥教授总会抽空记录在册。术后随访工作也是沈教授特别看重并付出良多心血的一环,其中最长的一位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沈教授随访了近40年。于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病例资料宝库便在长年累月的积淀中产生了。
沈玉祥教授的老伴,是省医儿科老专家赵金枝教授。她曾经这样形容丈夫:“沈老师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学习。”
常学常新,是沈玉祥临床医疗及科研的态度。每次遇到不能确诊的疑难病例,沈教授都要查阅相关文献,努力找到答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年逾古稀的沈玉祥教授用行为说话,阐释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用一生的临床工作去践行和思考,然后再把相关经验传授给年轻医师,看似简单的过程,而沈玉祥教授却为之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愿将金针度与人
“我在临床上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如果不把总结出的一些经验讲出来,传授给年轻人,那就太可惜了……”沈玉祥教授说。
在临床一线坚持工作52年,退休后又返聘的沈玉祥教授经常参与省医“薪火相传”系列讲座。沈玉祥教授对年轻医生的带教工作,向来做得非常细致,他有问必答,遇到疑难问题,他反复解释,直到年轻医师彻底明白。
科室的医师最了解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冠心病二病区主任李牧蔚说,像变异型心绞痛,沈主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坚持研究了近40年。从研究生时代,他开始关注这个课题后,临床中从来没忘记收集病例。而且他对于收集的病例标准定的很高,一定要是已经确诊为变异型心脏病的。只要心电图抓不到符合变异型心脏病的证据,哪怕症状和其余指标极其疑似变异型心绞痛病例,也绝不直接放入病例库。
“每每看到近80岁的老人,还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工作于临床,还在潜心做着科研,我就打心底里觉得敬佩,他身上有太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冠心病二病区杨威博士说起这些,眼中带着钦佩。
白衣丹心抚病痛
冠心病二病区护士长李克亚说:“每天早上的第一班班车上,大家总能碰到白发的沈玉祥教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开诊以后,沈教授每天乘坐第一班班车到达医院,参加晨交班之后按时查房,与其他医生讨论病人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我就是想让病人都治好,我对医院有感情,我对病人更有感情。所以,我负责任地工作,是对我感情所系的两方最好的交代。”沈玉祥教授说到做到。
“胸痛是刺痛还是钝痛?主要症状部位和放射区域在左胸部还是右胸部?持续时间有多长……”问诊时,沈玉祥教授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超强的专业素养。病史了解得越详细,越有助于得出正确的诊断。诊断明确了,治疗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017年12月16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正式开诊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外科整体搬迁过来。从那天开始,沈玉祥教授将他的敬业奉献、治学严谨、心怀病人的精神带到了贾鲁河畔、象湖之滨的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无论是在每天早上的第一趟通勤车上,还是晚上已经陆续安静的病房里,都能见到他辛勤的身影。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中间最宝贵的便是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经验与知识,更是人生经验与性格品质。对于医院和医学界来说,坚韧、坚持是有所作为的第一必要条件,满心奉献,严谨治学是知识传承和医学创新的助力。
“现在医院条件这么好,要不辜负好时光、不辜负患者的重托,树立远大志向,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做一些实事儿,为国家多做贡献。”这就是沈玉祥教授最想对年轻医师说的话。
78岁的沈玉祥教授,以实际行动为榜样,为年轻医生积极带教、倾囊以授,为患者细心诊疗、排解病痛,为整个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进步而拼搏。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如今,沈玉祥教授还在仁心笃行的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