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心脏重症,共襄学术盛宴一一中原IABP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019-03-18
浏览次数(4182)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春回大地,春花渐开。由中国心脏重症联盟主办,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中原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高峰论坛”,于3月16日至17日在绿城郑州举行。

本次高峰论坛围绕IABP基础理论及实际操作,临床应用及护理,并发症防范处理等方面进行交流学习。来自全国各地心脏重症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从IABP在心血管领域应用中的多个方面,为与会者带来了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机会。



群星闪耀 聚心脏重症救治人才

3月16日,上午8:00,大会正式开幕。河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邵凤民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院领导郭智萍教授、程兆云教授以及来自全国的两百余名心脏重症专家出席了会议。

邵凤民教授在致辞中说,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是部省共建医院,是在国家卫健委主导下,由河南省政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合作,依托河南省人民医院,全面引入阜外医院的管理、技术、品牌等优质资源,按照国家三级甲等心血管病医院标准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建设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

邵凤民教授表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心脏重症救治在各位专家的带领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全省乃至华中地区的心脏重症患者得到了更优质的诊疗服务。IABP也是急危重症救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此次高峰论坛上,汇聚了众多的心脏重症救治专家,希望大家珍惜机会,加强交流,共同进步,携手把我省心脏重症诊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健康中原、健康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程兆云教授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河南是人口大省,医疗需求巨大。心脏急、危重症的相关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重点、难点。面对逐年升高的心脏疾病患病率和庞大的省情人口基数,能够得到规范有效就诊的心脏重症病例数远远低于预期。

IABP是最实用、高效的心脏辅助装置,具有提高心排血量、增加冠脉灌注等功能。此次会议为各位同道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大会邀请了心脏重症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大家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并展开讨论。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真正提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能为患者及他们的家庭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主任张静教授主持峰会。


精彩纷呈 谈IABP前沿尖端技术

本次高峰论坛,讲座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各路专家多维度、多角度的分析IABP在心脏重症治疗中的应用,展现前沿学术知识动态。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心脏重症救治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打造出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体系。本次大会,华中阜外的心脏重症救治专家纷纷上台,为大家分享经验。

3月16日,张静教授根据华中阜外诊疗的成功案例,分享了《IABP在心脏重症中的应用》,详细讲解了IABP如何对急危重症患者生命支持。郑晓晖教授从更精细的角度讲解了《IABP在ACS诊疗中的介入治疗时机》。叶发民副主任医师分享的内容是《IABP联合ECMO在冠心病救治中的应用》,完整的介绍华中阜外的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体系。郭素萍副主任医师讲解了《IABP在暴发性心肌炎中的应用》,2018年华中阜外利用ECMO联合IABP救治暴发性心肌炎共26例,救治成功率100%。稳居世界前列,国内第一。

主治医师肖文涛、屈永生、张巧玲分享的内容是《IABP转运心脏重症患者经验分享》、《IABP在AMI合心脏破裂患者中的应用》、《植入IABP你准备好了吗?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曹芳芳、张永辉给大家带来的讲座内容是《IABP工作原理、适应症及禁忌症的解读》、《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应用专家共识》。

河南省胸科医院何发明,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玉善,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志娟,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郭长英、王淑红分别与大家分享了《 IABP在高危心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IABP在左主干病变中的应用》、《 IABP在心脏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IABP患者抗凝管理》、《 IABP应用的理论基础》、《IABP并发症及解决方案》等精彩内容。

3月17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冠心病三病区主任陈岩教授分享《IABP在心脏导管室中的应用》。CCU护士长马凌燕从临床护理的角度分享《高危IABP病人的规范化临床护理管理 》实用技巧。CCU省医病区于丹博士讲解《IABP联合ECMO救治暴发性心肌炎病例》。洛阳市中心医院张守彦畅谈《IABP在顽固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

各位专家在百忙中传经送宝、答疑解惑,两天的数十场精彩讲座,为与会人员带来一场丰富学术盛宴。

为期两天的高峰论坛为参会的近百名心血管病专家提供了高端对话的交流平台。对河南省心脏重症诊疗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与促进作用。

(文稿:张楚洋、朱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