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当好心血管医生最明亮的“眼睛”
2019-03-27
浏览次数(6751)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她是发现心血管病情第一线的“侦察兵”

她是心血管大夫最明亮的“眼睛”

她是用彩笔描绘心脏病变插图的“画家”

她是患者和医生都最信赖的超声专家

她,就是刘琳。

 

樱花花瓣随风飞舞,海棠花从骨朵中绽出身姿,这是个春风、暖阳一同带来希望的季节。

在这个春天里,刘琳结束进修,从美国费城回到中国,将世界上儿童心脏病最丰富的经验和最先进的技术从费城儿童医院带回华中阜外,为无数先心患儿带回更美好的希望。

 

站上超声新技术的浪尖

2018年921日上午10点。

站在手术台前的刘琳眼睛紧盯超声仪器的屏幕,仪器的探头下是一位孕妈妈——她也是患者的妈妈,手术真正的对象,是一个孕28周还未出生的胎儿。

这是一场技术水平国内鲜有、国际领先的手术。

也就在不到一个月前,刘琳第一次见到这位年轻的准妈妈。她在中孕期的产前超声检查中发现自己的胎宝宝患有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右心室发育不良、重度三尖瓣返流。如此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意味着这个未出世的孩子已经失去了成长的机会,甚至连睁眼看看这个世界的机会都很渺茫。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刘琳看着泪流满面的准妈妈,不由格外揪心。作为一个严谨的医者,安慰的话很难说出口,但一项国际上先进的新技术浮现在她心头——在超声引导下,经母体穿刺实施“胎儿介入手术”。如果成功,也许能为胎儿带来一丝光明。

手术中,外科专家需要将介入导丝先后穿过孕妇腹壁、子宫壁、胎盘、羊膜腔、胎儿胸壁、胎儿心尖等十几层隔膜,在仅有杏仁大小的胎儿心脏里手术。术中稍有偏差,手术就会失败。而引导手术进程、指挥手术医生操作导丝方向、深度,以便于能够准确手术的,就是超声医生。

正是因为难度大,这项手术在全世界都属于最高水平的技术,在国内只做过4例,整个华中地区此前没有先例。

刘琳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后,与儿童心脏中心主任范太兵教授,共同研讨手术的可行性。再三讨论,几经推演,专家们下定决心,由刘琳进行超声引导、范太兵教授操作实施“胎儿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手术”,挽救这个胎宝宝危在旦夕的生命。

手术前的时光是最难熬的。每晚睡前或是午夜梦回,刘琳的脑海里总是反复描摹、勾画将要手术的胎儿心脏结构:大小血管、心房、心室、瓣膜……手术前一天,刘琳又特意赶到手术室:检查最先进的超声设备有没有就位、确认电源线连接位置和距离、开机运行保证机器无故障、耦合剂容量充足、超声机器和手术床的高度等等。每一项能想到的问题都被她进行了“考前模拟”,每门“功课”成绩优秀,她才安心地离开手术室。

真正到了手术时,刘琳心中的紧张反而一扫而空,镇定自若、聚精会神地手持超声探头。

超声医生此时就是手术医生的“眼睛”,眼睛看得清,“路”才能走得对。

在刘琳超声的精确引导下,心脏和产科手术专家精准操作,穿刺针准确地穿过层层障碍,导丝及扩展球囊被送达近闭锁的肺动脉瓣,成功扩开了胎儿近闭锁的肺动脉瓣膜。所有人继续屏息观察超声屏幕,胎儿的心跳越来越稳健有力,肺动脉瓣血流增加,三尖瓣反流明显减轻,心包未见明显积液。2小时后,胎儿心包积液完全消失,手术成功!

所有人长舒一口气,刘琳也卸下了心中的重担。一切顺利,又一个小生命可以来这个世界上感受鸟语花香。

这并不是刘琳第一次探索、参与、成功开展新技术应用。

2017年12月,由她进行超声引导,成功开展了华中地区首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动脉带瓣支架植入术。

2017年11月,同样是由她进行超声引导,成功开展了河南省首例超声引导下经心尖主动脉瓣植入术。

……

超越别人并不难,难就难在突破自我。每一位医学专家走在职业道路上,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难题。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背后都是医疗工作者一点一滴知识和技术的积蓄,伴随着无数的心血和不眠之夜。

无数扎实的准备工作,才铸就了一次次成功突破。刘琳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知识技术的积淀,也在扎实前进中收获了成长。

 

一本 “世界名著”背后的学术追求

2017年8月,一本被医学界大咖公认的“世界名著”,吸引了无数业内人士争相抢购,刚在网络上开售就秒抢而空。

这本“世界名著”就是被誉为胎儿心脏病学综合教科书的《胎儿超声心动图实用指南》第3 版。这本书的主译,正是刘琳。

了解医护工作的人都知道,常规的医疗工作就几乎填满了一位医护的一整天。刘琳的日常也是这样。尽管一再拖延下班时间,但想找她做彩超的患者太多,预约她的号,常常也要排在好几天甚至一周后。

这种情况下,想利用正常的工作时间做好翻译工作,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她背后的付出也是难以想象的。

早在首都医科大学读博士时,刘琳就参译了《胎儿超声心动图实用指南》第2版。

时隔5年后,机会再次降临。

2016年928日,刘琳接到博士导师李治安教授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负责同志的邀请后,就开始了近一年的辛勤耕耘。刘琳博士担任主译,由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超声专家参译。

当时,孩子仅有18个月。每天晚上,孩子睡着后,刘琳博士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在床上放一个小桌子,打开笔记本电脑,一场浩瀚的工程开始了。原著是英文,专业性非常强,为了做到翻译的“信、达、雅”,她不放过一个细节,不允许有一个失误,苦和难都往心里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这样,历经3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在她和整个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一本超声界的“世界名著”的中文版就这样诞生了。

在谈到这些成就的时候,刘琳博士显得轻描淡写。她说,这都是团队努力的结果,虽然自己是主译,但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导,没有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就不可能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

那她简历中的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河南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2篇,中华期刊文章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1项,省部级课题研究2项,厅级课题研究2项,更是她深钻科研的佐证。

 

是医生,也是“画家”

每天早上,在郑开大道的车流熙攘之前,刘琳就迎着朝阳一路向东,驱车驶向医院。

到食堂吃个简餐,更衣,进入诊室,打开超声机器,开始叫号。这个时间不会超过每个工作日的早上7点半。

为了能让排号靠后的患者早点做上检查,刘琳经常在上班时间之前就开始工作。这是工作的第七年,所有流程顺畅成自然。

无论是科研还是学术,刘琳认为它们都是深深根植于日常工作的。每天一遍遍重复着看似枯燥的超声检查,刘琳却从不马虎,甚至遇到相对特殊、少见的病例,她还要以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就是只有在刘琳手下才会产出的特殊的超声报告——手绘示意图版超声结果。

从小学画画的她,从博士期间开始,就坚持在遇到疑难和异常病例的时候,手绘这样的心脏病变示意图,方便总结和研究。工作后,她更是尝试着将心脏病变位置的手绘示意图直接标注在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上。患者看不懂超声报告的医学用语,但绘图却能让他们对病变部位一目了然;医生更是一眼就能关注到患者的病变位置,以及病变程度,便于确定治疗方案。当然,对于同行交流讨论、医学生学习研讨来说,此举有着更多学术引导的积极意义。

因为这些清晰易懂的手绘图和精准的超声报告,让刘琳在同行里也圈粉无数,心血管医生在看到这样的超声报告时也能更快确定治疗方案,省时省事。

在她出具的超声报告上,专业细致的检查结果之外,彩色的插图更赋予展示复杂病例更生动的表述方式。

 

 “暖”,是一种工作态度

病友之间口口相传的名声,让刘琳的超声诊室的门外,常常人满为患。一排排的候诊椅上坐着翘首盯着叫号屏幕的患者和家属。不时有坐着轮椅、躺在病床上,甚至刚刚从儿童重症监护室的暖箱里抱出来的宝宝被推进诊室。

“来,衣服解开或者拉起来”,“往我这边躺一点,不然探头够不到”,“好了,检查结束了,您擦一擦”……

这样的话,一上午会被刘琳重复二三十次,遇见对超声耦合剂有疑虑的患者,她还会再耐心地多一句“这个东西不是油,它和酒精一样,不会粘衣服。”每个词每句话,刘琳都说的不急不躁。

刘琳的这份耐心,数年如一日。

由于在省内甚至全国,胎儿、小儿心脏超声诊断方面,刘琳都是佼佼者,所以她的患者中有很大比例是孕妇和婴幼儿。在刘琳的诊室,用手捂热听诊器是常见的一幕。

遇见年龄特别小的婴幼儿,“暖”,是刘琳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动作。她总是主动伸手帮着家属一起揭开包被,从桌上拿起听诊器,先合起手心,把听诊器焐热了才放在小宝宝的胸前。超声探头挤上了耦合剂之后,她也要先放在嘴边用哈气暖暖,才把它轻轻触上宝宝的皮肤。

有一次,一位刚出生不到10天、正在儿童心脏监护室进行治疗的患儿需要超声检查。开始宝宝一直睡的很安详,检查接近尾声,她却忽然手舞足蹈、哼哼哧哧哭起来。刘琳马上让随行护士给宝宝吃安抚奶嘴,小婴儿马上安静了下来。刘琳总是这样,工作中的任何事情,她一定要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

每天都要接诊数量众多的患者,刘琳却没在日复一日重复性的工作中丧失耐心和初心。细微之处见真心,恰是她工作态度的写照。

在冰冷的超声检查设备和因病情身心脆弱的病患之间,刘琳用专业的技术和温柔的关怀,架起一条希望的桥梁。

医生的严谨是对患者生命的负责,这是刘琳对自己,以及周围医疗工作者严格要求的最根本原因。

成为心血管医生最明亮的“眼睛”,是刘琳作为超声科医生的初衷,也是她一生追求的梦想。

(文稿:张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