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心中也许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们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回首往事,我们或长或短的人生经历里,哪些瞬间是幸福的?
不急,你可以慢慢回忆,先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4月28日,在第129个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在举行“弘扬劳模精神 凝聚团结力量”劳动模范座谈会,我院高传玉副院长、程兆云副院长、乔亚娟护士长、张静主任等劳动模范、先进代表以及临床一线的青年医务护理人员代表出席会议,围绕幸福这一话题,你一言我一语,畅谈工作观和生活观。座谈会由工会副主席刘淑芳主持。
“每天这么多手术,这么多病人,经常夜里才夜班,你说累不累?累!但是有活儿干,生活是充实的。2000年那时候,我和兆云一起准备河南省第一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四十多个人的术前协调会开了多少次。真是特别紧张,中间太多难题,一个一个解决。手术成功,从此,河南可以不请外援做冠脉搭桥手术。我们真的觉得很幸福,几个人下了手术喝着啤酒唱着歌,真幸福!”
这是全国劳动模范、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知名心内科专家高传玉教授分享的幸福观。
当好一个医生,当好医生;有活儿干,干好活儿。这就是高传玉教授的幸福观。他还将邵凤民院长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共勉,“用生命捍卫忠诚、用汗水谱写篇章、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刻在心上、把情感打入背囊。”
“被需要”,是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知名心外科专家程兆云教授关于幸福最朴实的描述。
“那时候我和高院长在澳洲学习最先进的心血管知识,为了节约开支,我们住在很远的地方,每天要坐火车到城里,再走十来分钟才到医院,这些都要赶在查房前。那些日子很辛苦,但我们确实把技术带回来了,后来的河南省首例冠脉搭桥术,再到搭桥突破200台,主要技术与国际同步。这每一步走得都不易,但是被患者需要着,被团队需要着的我,是幸福的。”
程兆云教授说,“成就感就是对我们的奖励。对于每一个患者,我们都抱有一定要让他活下来的信心,用心做好每一件工作,每一台手术,每一份手边的工作,当我们积蓄更多的底气和能力时,终有一天,生活会漾起笑脸,对我们温柔以待。”
在别人眼中,大血管外科护士长乔亚娟也是个幸福的人,她是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拿下了全省“优质护理服务技能大赛”的特等奖,多次参加院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护理技能大赛,抱回了许多荣誉。
但在乔亚娟看来,这些收获的背后,积淀的都是满满的努力。她说,机会和成绩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什么是幸福?我在准备技能大赛的时候,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反复练习,也有很多次想要放弃,最后是我的老师跟我说‘尽你最大的努力,不留遗憾。’这句话对我特别重要,一直到现在,我遇到什么困难时想想这句话,都会咬咬牙坚持下去。所以对我来说,回首看看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我尽力了,不留下遗憾就很幸福。”
冠心病重症监护室主任张静已经在医院工作了35年,她见证了医院成长的点点滴滴,见证着许多科室的从无到壮大。
“我五十多岁了,许多同龄人已经退休在家带孙子,我却依然每天像陀螺一样在工作。白天病区里有许多心脏重症患者等着我,夜里我还要写SCI文章到半夜。那我就不幸福吗?不!我幸福!幸福在于你的选择,和你想要做什么。高院长和程院长已经是他们所在专业的大咖,可是我经常见到他们用一个馒头解决午饭、踩着星光走下手术台。能多救一个人,能多学一点东西,能多一点收获,也许,这就是我们要的幸福。”
儿童心脏中心二病区护士长本乐乐的一句话触动了许多人的心,“我之前在中心ICU工作十年,接触的许多都是急危重症患者。现在换了个新的环境,每天面对着祖国的花朵。但这些孩子饱受先心病的折磨。拯救一个心脏,就是拯救一个孩子,更是拯救一个家庭。我走在病区里,能为他们提供一点帮助,缓解一些孩子的痛苦和家长的焦虑,那一刻我是幸福的。”
麻醉科林洪启主任、胸外科胡为才副主任、结构性心脏病韩宇副主任、心脏康复中心林松副主任、儿童心脏中心薛海娜护士长、大血管外科陈小三医生等临床一线和院办王雷超主任、医务部郭思主任等行政岗位人员也纷纷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自己的工作观和幸福观。
一杯清茶话幸福,句句肺腑道心声。
每个人心中的幸福都不一样,但“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也许能概括他们所说。
作为医护人员,他们的幸福与患者的健康息息相关;作为劳动者,他们奋发昂扬的工作姿态也为自己的人生涂上了最美的底色。
新时代蕴藏着巨大机遇,置身于伟大新时代,我们要立足岗位,勤勉工作,像劳模和先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拼搏,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共同创造出华中阜外最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