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心肌梗死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一半以上的死亡发生在到达医院之前。华中阜外医院胸痛中心为急性心梗患者开启绿色通道,与时间赛跑,抢救更多生命。
“医生快来呀!他不行了!”,9月20日深夜,华中阜外医院急诊门口的一声大喊,打破了秋夜的宁静。
医护人员迎着喊声看过去,只见三名家属抬着一位中年男子神色焦急的往急诊赶来。情况紧急,夜班医生和接诊护士立刻出动,引导着将病人抬上抢救床。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李秋泽是当晚的值班医生,李秋泽一遍拍打患者双肩,一遍大声呼叫患者名字,发现患者对呼叫没有任何反应,已经失去意识,无法自主呼吸。
医生李秋泽和护理组长赵旭林迅速对这名男子展开了心肺复苏急救:心脏按压、电击除颤、建立输液通路、静脉推注肾上腺素、生命体征监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十分钟,病人终于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心肺复苏成功了!
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只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紧接着救治进入了生命维持阶段。
控制室性心动过速、提升血压、纠正酸碱平衡紊乱、进一步查找病因并针对性治疗,一步一步紧张有序的进行着。再进一步了解基础疾病、心电图复查、床边心脏超声检查、心肌酶化验等结果回报后,医务人员判断病人是由于急性心源性因素导致的猝死(又叫阿斯综合征),需要做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
开通绿色通道,胸痛中心立即一键启动导管室。
凌晨四点,急诊科主任郑晓晖已在导管室严阵以待,他知道对急性心梗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心肌,越早得到治疗,患者的存活率越高。
手术开始,冠脉造影显示患者心脏最大的血管即前降支急性完全闭塞,专家们立即对其进行介入干预。20分钟后,导丝顺利通过病变部位,球囊预扩张后恢复血流。郑晓晖主任考虑到病人非常年轻,只有39岁,决定为他施行药物球囊治疗。目前这项技术是最新的冠脉无植入物治疗理念,最有利于患者日后康复。
从突发猝死到心肺复苏,然后调整电解质,再开通血管,最后胸痛症状消失……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危在旦夕的生命就得到了“重生”。
据医护人员介绍,这位与时间抢生命的巩先生,是一位住院患者的家属。39岁的他,年纪轻轻,之前并没有什么基础疾病。这次突然发病,是因为巩先生的母亲这两天要进行心脏搭桥手术。一周以来,巩先生为家务事忙碌奔波,对于母亲病情的过多担心,都让他心神不宁。再加上为了缓解焦虑,巩先生不停的抽烟。
这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以致猝死。幸运的是,华中阜外医院胸痛中心及时抢救和治疗让巩先生跑赢了死神。
郑晓晖主任介绍说,急性心梗的患者,血管被血栓阻塞后,恢复血流的时间越快,心肌存活越多。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现状并不理想。
从患者发病到120将其送至医院,从就诊到接受介入手术治疗,有时这个过程会耽误救治时间,导致医生无力回天、患者离世的悲剧。所以,“快”对于心梗救治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为了让急性心梗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华中阜外医院成立的胸痛中心应用多学科联合救治,优化诊疗流程,同时与社区医院、周边医联体单位建立协同治疗机制,打造最优诊疗模式,为广大心血管急症患者提供24小时×7天的“全天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