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开,春意浓。河南省微循环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于3月15日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大会是今年国内心血管领域第一场大会,也是心血管领域综合抗疫内容和专业内容的第一次网络年会。
本次大会为期9天,专家们在特殊时期用“云”授课的新形式,向更多同道传递疫情防控知识,探讨心血管微循环疾病防治的专业前沿成果。
本次会议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二是心血管微循环专业的学习。
疫情当前,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大会专门设置抗击疫情专场。
大会名誉主席、华中阜外医院副院长、全国知名专家高传玉教授分享《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建议解读》,大会主席、华中阜外医院冠心病二病区主任李牧蔚教授解读《新型冠状病毒个人防护》。
根据河南省人口、地理位置及卫生条件等特点结合新冠病毒在河南的流行情况,由李牧蔚教授执笔和河南省微循环委员会及特邀专家共同制定了《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时期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专家建议》。
通过这个网络大会,让更多的医护人员,尤其是基层医护人员更多的了解当前防控疫情,普及新冠病毒防控的常识。
专业学习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各路大咖轮番上场,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全方位、多角度的讲解了心血管微循环的知识。
微循环概述专场,曾定尹教授带来《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过去、现代认识与展望》;杨伟宪教授分享《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沈玉祥教授带来《冠脉痉挛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特点与处理策略》;彭亮医生分享了《腔内功能学诊断微循环障碍一例》。
微循环影像临床专场,钱菊英教授带来《心肌缺血评价的影像学需求》;郭宁教授分享了《IMR冠脉微循环的功能测定对冠心病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董艳丽教授带来《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例分享》。
微循环影像诊断专场,张源祥教授带来《心脏超声造影与冠脉微循环》;赵世华教授分享了《磁共振成像在冠状动脉微血管障碍中应用》;王跃涛教授分享了《核素心肌缺血显像临床应用新进展》。
急性心梗专场,傅向华教授分享了《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与微循环保护》;何奔教授《STEMI介入时代溶栓的再认识》;程冠昌教授分享《从急性心肌梗死微循环病理改变看无复流与无血流》。
微循环慢血流专场,梁春教授带来《冠脉慢血流现象:从基础到临床》;陶凌教授分享了《急性心梗微循环障碍临床预防与对策》;李牧蔚教授带来了《急诊冠脉PCI微循环的功能保护》;赵康医生分享了《一例冠脉微循环疾病的诊治》。
微循环治疗专场,李妍教授带来《从非阻塞性冠脉疾病看围术期心绞痛的发生及应对》;韩晶岩教授分享《再灌注引起的心脏微循环障碍及复方中药的改善作用》;赵国安教授带来《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药物治疗》;汤海渝医生带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疗一例》。
微循环相关话题专场,关怀敏教授分享《STEMI再灌注中的新挑战!心肌内出血(IMH)的识别与处理》;刘慧教授带来《微循环视角下的女性冠心病特点》;韩战营教授分享了《心肌病的微血管功能障碍及治疗策略》;赵振舟医生分享了《微血管性心绞痛一例》。
不仅学术讲座百花齐放,病例讨论环节也让参与者感觉受益匪浅。病例专场,专家们从理论研究走向临床实践,来自河南省内9位年轻医生分享自己临床中遇到的真实病例,并由各位介入大咖专业点评,对参会者的日常临床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此特殊时期,通过这种网络课堂的形式举办学术会议,响应国家病毒防控工作的号召,避免过多人员的集聚,同时达到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目的。
每天一个主题,参会者可以利用工作之余随时上线学习。课后可提出问题,由专家当晚解答。无论是课上学习还是课后答疑,都能达到最佳质量的学习效果。
9天的议程进行了9场专题讨论,26位知名专家讲课,42位专家参与,近5.5千人实名注册参加学习(其中,省外2504人),5万余次浏览量。
在此特殊时期,运用特别形式召开河南省微循环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从临床诊疗到学术前沿,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从超声诊断到中西医结合……专家们为与会者献上学术盛宴。
河南省微循环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必将更加有力推动全省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治水平的提升,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全省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