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转!吃鸡蛋多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专家:不仅不会,而且会降低
2020-04-02
浏览次数(3553)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有种说法:吃鸡蛋导致血胆固醇升高,从而增加患心血管病风险。

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而且深入人心。

真实情况是?

专家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结论:

吃鸡蛋不仅不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而且会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近日(3月4日),《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一项研究成果显示:

吃鸡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无关;

在亚洲队列中,每天增加一个鸡蛋反而降低了心血管疾病风险。



为了评估鸡蛋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美国哈佛大学的Jean-PhilippeDrouin-Chartier教授及其团队,用了30多年的时间,先后对超过172万名参与者、超过13.9万个心血管疾病事件、33个风险评估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从而得出了结论:

简单来说,是否得心血管疾病,与吃不吃鸡蛋没什么关系。



同时,还有一个很好玩的结论是,在吃鸡蛋和心血管疾病这件事儿上,亚洲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占便宜。

研究表明:

美国人、欧洲人,吃鸡蛋的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无关;

对于亚洲人来说,每天吃一个鸡蛋的人,心血管风险降低8%。

更需进一步说明的是,在亚洲研究中,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占最大分量。

对超50万人的研究显示,与那些很少吃鸡蛋的人相比,每天吃鸡蛋的人中,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1%,心血管死亡风险减低18%。

呵呵,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研究结果!

中原名医、全国知名心内科专家高传玉教授表示,这个研究结果的权威性还是非常高的。

鸡蛋是制作美食常见的材料。然而,近些年围绕鸡蛋的观点犹如百变金刚,不断出来忽悠人。特别是每年的体检报告中,只要出现“胆固醇升高”字样,大家都很害怕,相互交流是“少吃鸡蛋、不吃蛋黄”。

多数人觉得蛋黄含有胆固醇高,吃鸡蛋会导致血胆固醇升高。

从人类研究胆固醇以来,科学家对胆固醇该不该吃,能不能吃,提出了多如牛毛的建议。在20世纪下半叶,人们对胆固醇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的。

不过,最近几年,一些主流媒体开始宣扬胆固醇“无害”,这与过去数十年的经典医疗保健建议完全相反,引发了许多人的困惑:到底要不要避免胆固醇?蟹黄、蛋黄里面胆固醇含量高,还能吃么?



高传玉教授强调,胆固醇在人体内是正常存在的,皮肤、骨骼、心脏、血液中,几乎所有的组织都是含有胆固醇的,只是量的多少不同而已。作为人体的组成成分,胆固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用来合成许多重要的类固醇激素的前体分子;也是胆汁盐和胆汁酸的前体分子,在消化过程中必不可少。

西方科学家在心血管疾病研究过程中,曾提出两大假说:“胆固醇假说”和“膳食-心脏假说”,来研究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高,是否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问题。这两大经典假说,至今没有具体的研究结果。但是由于假说的存在,还是迷惑了芸芸众生,吓得大家不敢吃鸡蛋(蛋黄)。

实际上,近年研究表明,血胆固醇水平与每日摄入的胆固醇总量关系不大,而与身体运动水平等密切有关。

近期《中国循环杂志》发表的“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建议,一般人群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每周可吃3-6个鸡蛋。

高传玉教授进一步强调,民众一定要提高科学素养,增加鉴别力。不要因为偶然出现的一篇报道或研究,就偏听偏信,把一种食物视为绝对“好的”或“坏的”,而是要从多样性和数量方面评估整体膳食。



其实,鸡蛋真是好东西。

研究分析显示,每百克鸡蛋含蛋白质14.7克,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并与人体蛋白的组成极为近似,人体对鸡蛋蛋白质的吸收率可高达98%。

既然美味又营养,那么鸡蛋怎么吃、吃多少才合适呢?


华中阜外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许桢主治医师建议:


●根据各种研究和实验数据,鸡蛋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最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正常成人每天一个鸡蛋,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鸡蛋的烹调方式中,优选水煮蛋,原因在于煎鸡蛋含油较多;




●孕产妇、手术病人没必要吃太多鸡蛋,每天吃1~2个即可;


●患有过敏、胆结石、胰腺疾病的人,最好不要吃太多,尤其是煎鸡蛋,可能不利于治疗和康复。


●鸡蛋蛋白过敏者根据过敏情况慎用鸡蛋及鸡蛋类制品;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推荐鸡蛋摄入量平均1个/日,吃鸡蛋不弃蛋黄;


●早餐最该吃鸡蛋,能迅速补充夜晚消耗掉的营养。


●不要相信“鸡蛋+豆浆”相克这类说法。



许桢表示,单一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不甚明显,更应注重的是总体膳食模式,把平衡膳食模式作为自己的膳食模式,并长期坚持不懈,才能发挥平衡膳食模式对健康的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