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赠送六面锦旗,只为感谢让他三次死里逃生的亲人……
2021-03-24
浏览次数(2776)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对这句话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3月21日,也是春分过后的第一天,郑州的天气阳光明媚,到处都是春意盎然的景象。

这一天,对52岁的马刚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天是他康复出院,重获新生的好日子。

从去年到现在,马先生三次面临死亡威胁,都被医护人员救了过来。为表达救命之恩,马先生一家执意做了六面锦旗,亲手交给救治过他的医护人员。



张静教授送给马先生一个精美的保温杯和一个寓意美好的吉祥物。马先生接住礼物后,高兴地说:“握着红彤彤的杯子,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一个有温度的医院,一个有温度的CCU。”



“我的命就是华中阜外医院的专家给的,他们是张静、赵子牛、郭素萍、杨雷一、李建朝、齐大屯、马凌燕……”见到熟悉的医护人员后,马先生泪目了,情感的闸门打开,思绪回到了几个月前。


第一次死里逃生


2020年10月的一天,在舞钢市某企业工作的马先生突然感到胸闷、胸痛,接着大汗淋漓,休息后不见缓解,濒死的感觉排山倒海一般压了过来。

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当地医院,被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紧急溶栓后发生低血压。急查血管造影后,在狭窄95%以上的冠脉放了一枚支架。

术后马先生呼吸循环不稳定,病情再次加重,甚至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当地医院专家一边做心肺复苏,一边联系华中阜外医院CCU主任张静教授。

“必须立即使用紧急救治的设备——ECMO(体外膜肺氧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听完病情介绍后,张静教授立即通知体外循环科副主任杨雷一、李建朝。时间就是生命!几分钟后,李建朝副主任等专家携带ECMO等设备,风驰电掣般赶往200多公里外的舞钢。



呼吸衰竭,血压无法维持,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正在紧要关头,李建朝等专家及时赶到,几分钟后ECMO开始转动,富含氧元素的血液流遍全身,缺氧的状态得到改善,马先生得救了。

生命体征虽然稳住了,但马先生的病情很复杂。肺部感染、高乳酸血症、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这些棘手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给医护人员的救治制造困难。


第二次死里逃生


果然,又过几天后,马先生病情突然加重,再次面临死亡的威胁。面对插满管子,已经陷入昏迷的亲人,马先生的家人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无法接受现实,渐渐失去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在华中阜外医院CCU,不仅有国内外领先的技术的设备,而且更注重人性的关怀。张静教授平时就秉承着“让人性光芒照亮CCU的每一张病床”的理念。

得知马先生的情况后,郭素萍主任医师第一时间找到马先生的儿子,详细向他讲解了当时的病情,并且表示就是有一线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地进行救治。患者家人被张静主任的真情实感打动了,决定放手一搏。



正是由于医患双方的相互信任、并肩作战,不抛弃、不放弃,最终才迎来了曙光。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齐大屯等专家也积极参与治疗,最终马先生的病情慢慢好转,顺利出院。


第三次死里逃生


已经经历过两次生死考验的马先生深知,现在的“康复”只是暂时的,身上最危险的警报还没有解除。

马先生的冠脉有多处弥散性严重狭窄,虽然此前舞钢某医院的专家,在前降支放了一枚支架,但其他冠脉仍然存在问题,随时都可能再次发生心肌梗死。

如果再次发生急性心梗,能够抢救过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为彻底解决问题,今年2月16日,马先生再次入院。

完善术前检查后,华中阜外医院成人心脏外科四病区主任赵子牛主任带领团队,成功在患者前降支、回旋支、右冠搭了“四根桥”,彻底把马先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我的命就是华中阜外医院的专家给的,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经过三次死里逃生后,马先生早已把医护人员当成亲人。出院前几天,他反复嘱托儿子,一定要制作六面锦旗,把全家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在患者和家属的一再要求下,医护人员执拗不过,只得配合他完成这个心愿。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面对三次死里逃生的“老病号”,华中阜外医院CCU主任张静教授感触颇深。她说:“华中阜外医院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单位,收治的往往都是基层医院无法救治的危重病人。面对严重的疾病,只有医患双方互相信任,携起手来共同作战,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

华中阜外医院几乎每天都要收到这样的的病人,张静教授提醒,中老年群体要注意,当身体在活动或饱餐以后出现胸闷、胸痛、出冷汗等情况,往往是不稳定的心绞痛,这很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也是急性心梗的征兆。身体一旦发生类似信号,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一定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尽量去大型公立医院进行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