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
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情一个比一个急,时间一个比一个紧迫。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外科手术室和介入手术室打响……
轻松开通“CTO”
8月23日上午,冠心病二病区主任李牧蔚教授正在介入手术聚精会神,娴熟地操着手中的导丝。
39岁患者张先生,来自新乡长垣,心脏冠脉左旋支完全闭塞,在当地开通失败,持核酸检测阴性报告,遂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找到李牧蔚教授。
这位患者病情严重,左旋支完全闭塞,也就是令许多医学专家谈之色变的“CTO”。冠脉“CTO”是指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这类患者血管内的斑块形成时间较长,有时候甚至会硬如石头,再加上堵塞处血管常有分叉,手术难度和风险都会成倍增加。
患者左旋支侧支较粗,但闭塞严重。及时开通闭塞血管,最好还能保住左旋支侧支,这是李牧蔚教授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仔细再仔细,小心再小心,在心内科主任医师饶立新的协助下,李牧蔚教授操作着导丝慢慢通过了闭塞位置。导管顺着导丝穿过后,李牧蔚教授使用药物球囊,仅用不到一个小时,就先后开通了两处闭塞血管。
药物球囊取出后,血流畅通,手术成功,患者的生命警报解除,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观察治疗。
安装“生命保险”
“杨主任,我四肢无力,胸闷头晕……”8月20日,冠心病四病区主任杨宏辉教授接到一个紧急电话。
电话是新密市常女士打来的。常女士已经有72岁高龄,曾患有不稳定心绞痛、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是杨宏辉教授的老病号。几年前,杨宏辉教授给她做过介入手术,挽救过她的生命,对她的情况了如指掌。
“根据您的症状描述,不太像是冠脉,倒像是心律失常,建议尽快做核酸检测,入院查明病因,尽早干预。”杨宏辉教授很快做出判断。
患者核酸报告显示为阴性。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专家们果然得出准确诊断: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这种情况比较危急,当时患者心率仅为50次/分,心脏随时都可能“罢工”,必须尽快手术。
诊断明确后,8月21日上午,心律失常二病区主任医师赵永辉为患者实施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专家们将两根电极导线分别植入右心房心耳部和右心室中间隔后,连接至抗磁共振起搏器进行按需房室顺序起搏。
起搏器感知心房信号后以VAT模式工作,发放冲动经右心室电极激动右心室,产生心室收缩。这就相当于给患者心房心室间架起了一个生命桥梁。安装上“生命保险”后,常女士的心脏就能正常协调跳动。
打通“生命通道”
胸闷胸痛、大汗淋漓……这是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2天前,周口太康的张先生突发急性心肌梗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家人紧急把他送到当地医院,专家考虑可能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给予药物治疗后,胸痛胸闷症状缓解。
几个小时后,张先生再次出现胸闷胸痛症状,甚至有濒死感。张先生意识到自己病情严重,遂要求转到上级医院。
8月20日中午,在家人的陪同下,张先生带着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找到急诊科主任郑晓晖。完善相关检查后,郑晓晖主任明确诊断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须尽快介入手术,开通“生命通道”。
8月21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介入手术室,郑晓晖主任等专家做造影,发现患者前降支中段95%狭窄。专家们精准操作,把一枚小小的支架准确置入预定位置,“生命通道”打通,血流畅通,患者危险解除。
拆除“人体炸弹”
在医学界,有一种病被称为“人体炸弹”,死亡率极高,这就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是由心脏发出的最大动脉血管,负责运送流向全身的动脉血液,是生命的“主干道”,出现夹层后一旦破裂,几分钟内人可能就没命。
坐标:周口太康;时间:19小时前。
49岁的李先生突然感觉,从背部传来一阵剧烈的撕裂样疼痛。“啊——”这位汉子疼得叫了出来,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渗出。他意识到身体出了大问题,想去医院自救,可已经出现四肢无力。
工友把他紧急送到当地某市级医院。当地医院专家为他做核酸检测,动脉增强CT等检查,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建议立即转到上级医院。
8月20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大血管外科病区主任张志东接诊后,明确诊断患者为A型主动脉夹层。这就是妥妥的“人体炸弹”,必须尽快拆除,否则李先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8月21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现代化手术室里,张志东主任成功为患者实施了“主动脉瓣和升主动脉置换和冠脉移植术+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支架象鼻术”,拆除了这枚“人体炸弹”。
疫情之下,救命不停!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前提下,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各学科专家严阵以待,竭尽全力用过硬的技术水平、优质的服务能力,为华中地区亿万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 文稿:邢永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