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疯了吗?带着呼吸机去一千多公里外看病?孩子能撑得住?”
“在当地治疗就是等死,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拼一拼吧!”面对家人的质疑,小婕的父母绝望的眼神里闪动着希望的火花。
“小婕宝贝,来笑笑……”
“范主任、张主任,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科研与学科建设部主任、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主任范太兵教授,副主任医师张岩伟走到6个月的小婕面前,查看她的恢复情况。
小宝贝面色红润,笑靥如花,一点也看不出她从出生到现在经历了什么。
这些天,小婕从贵州到河南,从命悬一线到活泼健康,跨越1600公里,她看到了生命的光芒。
刚满6个月的小婕,出生在贵州六盘水一个偏远的小乡村。
刚出生时家人就发现她和其他孩子长的不一样,原本应该粉嫩嫩的小嘴唇竟然是酱紫色的。
机缘巧合下,小婕妈妈在网络上看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的张岩伟副主任医师的科普视频,里面宝宝的情况跟小婕特别像。于是手足无措的她就联系上了张岩伟副主任医师。刚刚满月的小婕,生平第一次坐上了高铁,千里迢迢从贵州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看病。
经过一番详细检查,专家诊断出,小家伙患有的是一种紫绀型心脏病:法四型右室双出口。
但此时的小婕年龄太小,尚未达到最佳手术时机。她的病情也比较稳定,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张岩伟副主任医师决定先对孩子情况进行观察监测,等孩子6个月的时候再给宝宝进行外科手术。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小婕慢慢长大。这半年来,小婕的情况都很好,家人一天天的盼着那个“手术日”。
没成想,在当时拟定的手术时间临近之时,孩子却因受凉咳嗽而住进当地医院。
孩子本就因为心脏原因缺氧,咳嗽引起肺炎后又雪上加霜,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症状。一进医院,小家伙就被插上了气管插管,只能依靠机器辅助呼吸。
经过了接近一周的治疗,医生说孩子的缺氧程度根本脱离不了呼吸机,小婕爸妈手里多了份沉甸甸的病危通知书。
当地医疗水平有限,缺乏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救治条件,孩子目前的情况也不方便长时间转运。哭干了眼泪的爸妈想起了之前联系的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张岩伟副主任医师。
没错,这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了。
得知孩子当前的病情后,张岩伟副主任医师一方面极力安抚焦急不安的家人,另一方面积极联系交通部门。
由于孩子的病情危重,公路转运和航空转运已经不可能。幸运的是,他们联系上了当地的一个转运团队,并与铁路部门取得联系,利用高铁转运!
与时间赛跑就是在与死神赛跑!
当交通部门一路绿灯的将孩子安全护送上开往郑州的高铁的同时,张岩伟副主任医师也征得了郑州东站主管部门的同意。
终于,在多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张岩伟副主任医师、郑家永副主任医师和李银银护士在高铁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成功地在列车抵达前20分钟,将所有转运设备带上站台等候。
当天最高气温只有2-3度,可刺骨的严寒也阻挡不了医务人员炽热的心。在列车停下脚步仅仅20分钟后,宝宝就已经平安地躺在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儿童心脏监护室暖暖的小床上了。
入院当天,小婕就完善了各项术前检查。儿童心脏中心主任范太兵教授带领团队进行术前讨论,专家们一起为这名千里迢迢而来的小患者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
入院第三天,张岩伟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就成功地为宝宝进行了“右室双出口矫治术”。
无影灯下,小小的心脏在体外循环机的支持下乖乖地停止跳动,等待手术。张岩伟副主任医师准确地切除了几近闭塞的右室流出道肥厚肌束,修补了室间隔缺损。手术非常顺利。在专家一系列熟练的手术操作下,患儿的小心脏终于健康地跳动了起来。
在医院手术室门外的谈话间,得到手术成功的消息后,孩子妈妈如释重负,眼含泪水说了一句话让张岩伟副主任医师感动不已:“谢谢你们,救了小婕,就是救了我们全家呀!”
没错,正是这份信任,承载了一千多公里的托负!
经过儿童心脏监护室6天的精心治疗后,小宝贝一天天的康复起来。
至此,这场跨越了1600多公里的救援终于圆满成功。
不止小婕,当病友群里的家长得知小婕手术成功的好消息后,有两双父母也带着孩子千里迢迢从贵州来到了河南找到张岩伟副主任医师,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据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千分之八,其中重症先心病约占1/4,是导致婴儿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危重患儿救治平台,24小时急诊接诊随时待命,在小儿心脏中心完成的手术患者中,成功率达99.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