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患者“核磁无忧”,又一新型除颤器在我院应用
2022-01-21
浏览次数(2599)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能让患者恢复正常心律

获得“第二次生命”

可传统ICD植入和核磁检查(MRI)两者并不兼容

对心律失常患者的后续检查

增添了“小麻烦”

如何心律失常患者

尤其是年轻患者

保留MRI检查的权利呢?

近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主任王山岭、副主任医师杨海涛成功为18岁的小欣植入了全国首批3.0T MRI兼容的双腔ICD。



2020年12月,我院赵永辉主任医师团队已开始使用3.0TMRI兼容心脏起搏器(Astra),为一14岁少年带去生活希望。

各种3.0T MRI兼容的心脏起搏器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植入ICD术后患者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的状况,是心律失常治疗的“新武器”,能为更多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提供多样选择。

家住郑州的小欣,年仅18岁,在这个花一般的年纪,她却失去了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权利。

由于先天因素,频繁的室速室颤让这个正值青春的小姑娘多次晕厥,而每次晕厥都是一次与死神的抗争。

几经求医,家人带她来到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把孩子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王山岭主任和杨海涛副主任医师两位专家身上。

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专家决定为小欣植入全国首批3.0T MRI兼容的双腔ICD,这不仅能更好的做到猝死预防,还为小欣保留了MRI检查的权利,提升小欣的生活质量。

穿刺、制作囊袋、放置电极、连接除颤器,在专家们熟练且默契的配合下,手术顺利结束,各项参数良好。



在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料下,1周后,小欣顺利出院,恢复正常人的生活,这台ICD也将时刻守护着小欣的生命安全,并且不会影响到小欣日后的各项身体检查。

杨海涛副主任医师介绍,心源性猝死是人类心血管病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我国每年有超过54万人死于心源性骤停,但幸存者不足1%。绝大多数心源性猝死是室颤,室速等恶行心律失常引起的,及时除颤,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ICD可以在十秒时间内自动识别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及时发放相应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MRI是现代医学广泛应用的检查手段,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神经、骨骼、肌肉等病变的影像检查。但MRI扫描时强大的磁场环境会对传统ICD产生严重的影响,如:装置永久损坏、阈值升高、机壳震动等。

临床数据显示,5年内50%以上的ICD植入患者有MRI扫描真实需求。选择ICD还是MRI,长期以来都是二选一的境地,但随着3.0T MRI兼容ICD的上市,实现了ICD保护和MRI检查的共存,真正做到了“鱼”与“熊掌”的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