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全球首款全降解封堵器系统临床研究单位表彰颁证仪式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举行。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儿童心脏中心主任范太兵教授,荣获“全球首款可降解封堵器临床研究突出贡献奖”。
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党委书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郭智萍教授,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副主任、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李昊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儿童心脏中心主任范太兵教授,乐普心泰医疗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娟、研发总监赵洁等参加颁证仪式。
全球首款全降解封堵器系统是中国乃至全球先心病介入治疗器械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同时也是全球先心病介入诊疗发展过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先心介入治疗由此迈入了“介入无植入”的新时代。
据了解,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心病的30-50%。如果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目前,介入封堵术是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虽然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但是植入人体的封堵器全部是由镍钛金丝制编而成的,将永久存留在患者体内,可能存在远期并发症,而且部分患者会出现对镍离子过敏,研制可吸收封堵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破解困扰我国先心病临床应用的瓶颈制约,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发展,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院士高瞻远瞩,组建了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技术团队。该复合技术团队带着临床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再从材料学成果回到临床应用,历时9年,终于制造出这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完全可吸收封堵器,填补了世界空白。
据范太兵教授介绍,国际上关于可吸收封堵器的研发已进行十多年,由于可吸收材料在放射线下不显影等难题,包括欧美国家在内多个国家研发过多种可吸收封堵器,临床试验先后宣告失败,研发一度陷入困境。而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款全降解封堵器系统的研发成功,是世界先心病介入治疗器械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是全球全球先心病介入诊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人类先心病介入治疗由此迈入了“介入无植入”的新时代。
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党委书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郭智萍教授告诉记者,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助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院长助理潘湘斌教授,是全降解封堵器系统临床研究主要研究者、全球首例临床植入术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全球首款全降解封堵器系统主要临床研究单位,副院长兼儿童心脏中心主任范太兵教授团队,在临床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攻关研发过程中,不仅对输送系统的改进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同时首次提出在超声引导经腋下途径可降解封堵器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技术。近年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开展可降解封堵器治疗的23名患者全部成功,有力推动了该系统的研发进展。
据范太兵教授介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是覆盖整个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儿童先心病临床研究诊疗基地、国家级重点专科。每年开展先心病手术2000余例,位居国内前列。近年来以临床疗效为导向致力技术创新,先后成功开展了胎儿先心病宫内介入治疗、经胸肺动脉瓣支架植入术、超声引导经腋下先心病介入治疗等标志性手术,特别是先心病的微创治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开诊五年来,已成功帮助遍布全国的万余名先心病患者重获“心”生。
郭智萍教授表示,科研是医院内涵建设的基础,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动力,临床提质是医院发展的方向。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将进一步鼓励、支持、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加强并深化与业内医工交叉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出更多更好的心血管诊疗器械设备,以造福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同为实现“健康河南”“健康中国”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