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路坚守|“二级防护”下的一台急诊手术
2022-10-27
浏览次数(1964)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面对疫情,急诊科开启“战备状态”,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化身抗疫路上的“急先锋” 。

如果说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与疫情短兵相接的前沿阵地。小编带你走进前沿阵地,探秘医护人员如何在“二级防护”下,实施急诊手术。



10月25日20:08,夜幕已经降临,一位急性心梗患者被紧急护送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病情就是命令,一场生命保卫战拉开帷幕。

这名来自郑州市的老年男性患者,今年66岁,间断胸痛8个小时、心率缓慢、心电图ST段的弓背抬高——这是典型的急性心梗症状!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要想挽救患者生命,必须立即进行介入手术。可问题是,患者虽然不是来自中高风险区,但核酸检测结果已经过期……



接诊后,急诊科主任郑晓晖带领团队立即展开抢救。复查心电图、抽血送检,行新冠肺炎抗原快速检测。与此同时,医护人员为患者加急核酸采样并送检。

10分钟后抗原快速检测结果显示阴性,但是抗原结果只能作为初步筛查,核酸结果依然是最终排除依据。可是从采集标本到上机检测,核酸检测最快至少需要50分钟才能出来结果。病人依然还有症状,时间每过一分一秒,对患者来说就意味着风险的成倍增加。

“疫情之下,生命至上!”面对复杂而严峻的情况,郑晓晖主任和医护人员迎难而上,启动“二级防护”,准备紧急为患者实施手术。

当天晚上20:35,医护人员在二级防护下用负压转运舱经固定通道,把病人转运到专用导管室。郑晓晖主任等医护人员,身着洗手衣、防护服、面屏、戴手套,再穿上铅衣和隔离衣再带一层手套,迅速投入战斗。



这本是一台常规的介入手术,但由于采取了“二级防护”,专家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再加上厚重的铅衣,使每一步操作都比较艰难。

面屏模糊了视线,双层手套下的操作手感消失了,关键是很快洗手衣就被汗水湿透。尽管如此,专家们还是凭借着过硬的技术水平,稳步推进着手术步骤。

造影显示,患者右冠狭窄90%,且从造影的影像上看斑块不稳定。这就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罪犯血管”。

郑晓晖主任精准操作,用导管和导丝开辟了生命通道,经过预处理和棘突球囊充分修饰扩张,然后用药物球囊扩张了狭窄血管。21:45,手术顺利结束,患者生命警报得到解除。



手术完成后,患者核酸结果还没有出来。医护人员在二级防护下用负压转运舱经专用通道把病人转运到CCU负压病房,生命接力棒交到张静主任手中。



目前患者连续三次核酸检测为阴性,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即将转出重症监护室负压病房。

李先生刚脱离生命危险,120的警报声再次响起,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再次投入新的战斗。

这就是疫情之下的急诊科,一个病患数量最多、病种最复杂、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这里的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随时迎接各类急救任务。

责任在肩上,使命在心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急诊科的绿衣战士们一直默默地坚守阵地,全力以赴地抢救生命,以实际行动筑起生命的绿色通道,为百姓的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