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家巧变“工艺师”,妙手缝制支架成功拆除主动脉“炸弹”
2022-12-27
浏览次数(3244)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医术再高明的大夫,诊疗过程中也缺少不了趁手的工具、合适的器材。

可是,大千世界,难免会遇到“特殊”的病人。当常规手术器材与患者的病变部位“不配套”,该怎么发挥聪明才智解决难题呢?

近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国权依靠手工制作,为一名腹主动脉夹层合并动脉瘤(先兆破裂)的患者,量身打造了一款特别的“带窗口的支架”,帮助患者解除了病痛。


患者王先生今年64岁,家住河南省鹿邑县。

上周一个午后,王先生突然觉得上腹部剧烈疼痛,就是那种前心后背都在疼的感觉。因为王先生平时有冠心病,家里人非常警惕,立马紧急赶往当地医院就诊。

急诊检查提示,王先生患有“腹主动脉夹层”,建议立即转往上级医院。

王先生急诊转至阜外华中心血管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国权接诊后,为患者完善检查,确诊王先生为“腹主动脉夹层合并动脉瘤”,且有先兆破裂的倾向。

诊断明确,手术指征确切,患者需要尽快手术,否则腹主动脉一旦破裂,死亡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对于这类病症,常规的腔内微创手术治疗并不复杂。但王先生的血管跟别人不太一样。他近端锚定区太短,常规腔内微创手术难以实施!并且,该患者合并诸多严重的合并症,难以耐受外科手术。

一般来说,微创手术需要肾下锚定区的血管长度至少达到15mm以上,而王先生的肾下锚定区不到5mm,可以说是严重不足!

患者还合并有冠心病、慢阻肺、肺气肿等多种复杂疾病,在血管外科主任翟水亭教授带领下,王国权副主任医师、李晓健副主任医师等多次进行病例讨论,决定实施“双肾动脉开窗”来延长他的锚定区,以达到微创解决患者问题的目的。这样的手术方式,既能有效隔绝动脉瘤和夹层,同时又能保证脏器供血。

由于患者情况特殊,目前国内没有成品的开窗支架可供手术直接使用。王国权副主任医师反复研究患者的主动脉CTA影像,决定在手术台上为王先生手工缝制一个“开窗支架”,解决他的特殊问题。在计算机精准模拟的指引下,王国权手工描绘出详细的特制支架模拟图。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王国权副主任医师、李晓健副主任医师、张松坡副主任医师、牛浩主治医师等,一同上台实施手术。

要成功实施双肾动脉开窗手术,全程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包括窗口位置的确定、窗口大小和方向等。因为支架一旦在体内打开,将无法回收,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轻则牺牲肾脏,患者需要终身透析;重则需要中转开放手术,患者创伤将大大增加。

为保证手术顺利实施,麻醉手术部特意开设两个手术台:一台为患者做手术,一台为患者量身缝制开窗支架。

整个手术过程按预案平稳进行。

根据CT测量和手术计划,专家们部分预释放支架后,首先确定两个肾动脉对应的“窗口位置”。然后实施开窗、缝制标记等过程,最后缝制束径装置,这是保证窗口能够对位良好的关键。支架缝制完毕,再回收进输送装置内备用。


按照手术计划,专家将改装后的“带有窗口的支架”送入患者体内。释放支架部分以后,专家利用束径装置,局部微调支架位置。对好窗口位置,从双上肢很顺利的旋进了双侧窗口,送入小支架,保证了双侧肾脏的血流。接下来的手术部分也是非常的顺畅。


经过3个多小时,手术顺利结束。术后2小时患者清醒,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插管,第二天转回普通病房。术后一周,复查主动脉CTA,发现患者双肾动脉血流通畅,腹主动脉夹层以及动脉瘤隔绝完好,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血管外科王国权副主任医师介绍:“血管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是主动脉疾病的发展方向,目前,大部分主动脉疾病患者均可以通过微创的方法来解决。一般情况下,常规的支架和腔内技术能够满足大部分患者的需求,而需要量身定制支架的情况并不多,但临床上却间有发生。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不同,血管形态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最优的治疗方案来帮助每一位患者解决病痛,最大程度地解决问题,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