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晕厥”
来无影去无踪
严重的情况会令人失去意识
但一般又很快清醒
这种“怪病”
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这就是
“血管迷走性晕厥”
4月17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郑黎晖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副主任杨海涛联合实施“迷走神经节消融术”,为一位有50年晕厥症患者彻底解决困扰。
张女士今年67岁,开封杞县人。
张女士说,她最早出现晕厥现象,是50年前了。据她回忆,当天早上突然视物模糊,伴有黑懵、大汗、心慌。1分钟左右就恢复正常,自己站了起来。由于当时家里穷,她以为是饥饿导致的,也没放在心上。
之后,这种晕厥差不多每年都会发生。但由于“来也快去也快”,后续也没什么不适,这么多年,张女士都未曾治疗。
3年前,张女士早起后又一次晕厥倒地。这次家人把她送到当地医院,但未查明原因。
这两年,张女士的晕厥发作频繁且严重,有六次晕倒在地,意识丧失,伴有抽搐,严重影响到生活。为探明病因,患者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问诊。
心律失常一病区副主任杨海涛接诊后,仔细研究患者病史,完善检查。张女士的冠脉只有轻度狭窄,脑血管也没有明显问题,血糖指标也都正常。一步步排除这些可能的诱发因素后,杨海涛副主任陷入了沉思。
一个现象引起了杨海涛的怀疑:患者在抽血化验时,再次出现晕厥。杨海涛初步判断,患者有可能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安排张女士进行直立倾斜试验。在药物的作用下,很小的诱发条件,患者就出现晕厥、心跳由80次/分突降至45次/分,护士立即进行抢救措施。实验确诊,患者就是混合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
找到了病根,下一步就要对症治疗。混合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在血压下降的同时伴随着心率的减慢,这类患者适合做迷走神经节消融。
“迷走神经节消融术”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创的技术。杨海涛副主任邀请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郑黎晖一同会诊,让“国家队”的技术也在河南落地。
4月17日上午,郑黎晖主任、杨海涛副主任采用微创方法为患者进行迷走神经节射频消融术。通过刺激找出心脏神经节分布区域,然后进行标记。术中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准确对迷走神经结进行消融。1个小时后,手术成功。
晕厥是较常见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的症状,病因众多,常常很难鉴别。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晕厥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在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和迷走神经活性增强时出现,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显著心动过缓(心脏抑制型),血压下降(血管抑制型),其中以两种类型混合(混合型)最常见。常见的诱因是疼痛刺激、紧张、疲劳等。
杨海涛副主任介绍,迷走神经节消融术,主要是在局麻下用微创的方法,用消融导管对心脏迷走神经活性高的区域进行消融,有效阻断反射通路,进而防止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射频消融有效率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