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又来“控场”我省,14-16日更是热到“破纪录”——最高温超42℃,中南部局部可能刷新同期极值!
面对这波“烤”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主任郑晓晖、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郝培远等专家,特意准备了一份“保命指南”,请火速签收!
0
1
热射病可能“突袭”
高温天里,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要是“罢工”,汗腺也“偷懒”,再加上水和电解质丢太多,分分钟就可能中暑。一旦升级成热射病,那可就危险了——体温飙到40℃以上,皮肤干热还不出汗,人会谵妄、昏迷,甚至抽风、器官衰竭,简直是“高温杀手”!
2
心脏可能“累垮”
天热时血管会“放松”扩张,血液循环变快,心脏就得加倍工作,负担一下子重了不少。尤其有心血管病的人,风险直接飙升:出汗多了不补水,血液会变黏稠,动脉阻力增大,冠心病可能突然发作;血压也会跟着波动,心绞痛、心梗都可能找上门。
3
脱水和电解质会“离家出走”
大量出汗时,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会悄悄溜走。要是不及时补回来,身体就会“闹脾气”:疲劳、头晕、肌肉抽筋,连正常工作都受影响。
4
睡眠和心情会“双重崩溃”
高温会让你翻来覆去睡不着,就算睡着也睡不踏实。长期睡不好,免疫力、记忆力都会下降,心情也会变糟。再加上天热容易烦躁、焦虑,身心都得遭罪。
户外活动别“硬碰硬”
午后14-16点是高温“巅峰期”,能不出门就别出门。非要出门,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赶紧安排上。户外工作的小伙伴,比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快递员,记得调整工作时间,别连续干太久,多歇几次才靠谱。
喝水补电解质要“主动点”
别等渴了才喝水,要主动喝,保证每天水分充足。出汗多的时候,喝点运动饮料补补电解质,但含糖饮料和酒就别碰了,只会给身体添负担。
特殊人群要“重点关照”
小孩、孕妇、老人,还有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疾病、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对高温特别 “敏感”。家人要多留意他们,让他们待在凉快的地方,不舒服了赶紧去医院。
身体报警要“立刻处理”
要是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这些中暑前兆,马上躲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服,用湿毛巾擦身体降温,再喝点水。要是症状加重,比如高烧、意识不清,赶紧送医院,别耽误!
5
室内环境要“舒服又健康”
开空调、吹风扇能让屋里凉快些,但空调温度别太低,26℃左右最合适,不然室内外温差太大容易生病。记得经常开窗通风,让空气流通起来。
| 文稿:邢永田 |
| 视频:谢紫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