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里的大乾坤,微创技术破解心脏30年“困局”
2025-07-23
浏览次数(20)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里,51岁的曹先生第一次清晰捕捉到自己平稳的心跳,与心脏“纠缠”了半辈子的他,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从30年前车祸后第一次开胸,到如今通过微创技术切除室壁瘤,他的胸腔里,不仅装着一颗饱经沧桑的心脏,更镌刻着一段曲折的心脏抗争史。



01
三道疤痕里的生死考验

“累一点就心慌得厉害,连爬两层楼都喘得不行。”曹先生坐在病床上,指着自己的胸口——那里藏着三道深浅不一的疤痕,每一道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印记。

时间回溯到30年前。21岁的曹先生遭遇车祸,心包积血压迫心脏,紧急穿刺引流无效后,开胸探查术在他胸口留下了长长的疤痕。25年前,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让心脏添了道“补丁”,15年前,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术又在心脏内部留下治疗痕迹。

转机在半年前到来。曹先生劳累后反复心慌的症状开始加重,心脏超声报告如一张判决书,将他的心脏再次推向险境: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形成,附壁还有陈旧性血栓,就像心脏上悬着的“定时炸弹”。多方打听,曹先生辗转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脏五病区负责人王圣主任医师接诊后,带领团队仔细研判曹先生的病情。

02
微创利刃挑战“心脏迷宫”

“打开胸腔时,我们就知道这是场硬仗。”回忆手术当天的情景,王圣主任医师记忆犹新。术中视野里,曹先生的心脏早已不是正常的模样:左心室像被过度吹胀的气球,心尖部的室壁瘤薄如蝉翼;心包与胸腔粘连得如同乱麻,三十年前手术留下的瘢痕组织坚硬如石;最棘手的是左室壁局部钙化,硬得像裹了层水泥。

“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太大,患者已经经不起‘大动干戈’。”专家团队果断选择微创左前外侧切口,通过这个仅数厘米的切口,在粘连的“迷宫”中精准定位室壁瘤,既要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又要避免损伤周围密布的血管神经,难度可想而知。

无影灯聚焦处,特制器械像精密探针游走。分离粘连时,专家们小心翼翼,每剥离一毫米都要反复确认;切除室壁瘤时,器械穿过狭窄空间,灵巧避开钙化区,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处理附壁血栓时,团队更是屏息凝神,防止血栓脱落引发栓塞。最后一针缝合完成,监护仪上的心率曲线依然平稳,所有人长舒一口气。

03
技术跨越点亮生命希望


术后第三天,曹先生就能在病房里缓慢行走了。“以前开胸后躺半个月都动不了,这次伤口小,疼得轻,真没想到。”他摸着胸前的微创切口,感慨万分。

王圣主任医师介绍,传统开胸手术需切断胸骨,创伤大、恢复慢,而微创左前外侧切口不仅保留了胸廓完整性,还大大减少了术后疼痛和感染风险。“对多次开胸的患者来说,微创手术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生命的温柔守护。”

复查的心脏彩超显示,曹先生的左心室功能正逐步恢复,那颗曾被层层“创伤”包裹的心脏,终于重新获得平稳跳动的力量。

从开胸探查的无奈,到微创技术的精准,曹先生的生命故事,不仅是一个患者的坚韧传奇,更折射出心脏外科从“巨创”到“微创”的时代跨越——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为更多生命打开希望之窗。

文稿:黄   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