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潜伏八年的肺病“伪装者”,在阜外华心血管病医院专家的“火眼金睛”下现出原形。
54岁的陈女士望着窗外的阳光,深深吸了一口气。胸腔里那道微小的手术疤痕还在隐隐作痛,但这痛感却让她无比踏实——困扰八年的肺部“空洞谜团”被确认为相对罕见的“囊腔性肺癌”,并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成功根治。
故事始于2018年。陈女士在一次体检中发现右上肺有一个17×13mm的空洞影像。这个看似普通的“空腔样病变”,从此成为她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八年间,她四处求医,医生们的诊断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是陈旧性肺结核留下的空洞,有的考虑为肺囊肿或肺大泡等良性病变,更多的建议是继续观察。每一次复查,那个空洞都像一个沉默的谜题,既不消失,也无明显的恶性特征,让她在希望与担忧中反复煎熬。
前不久,陈女士的双胞胎妹妹因肺部结节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就医,她在探望时偶然向胸外科田建昌副主任医师提起自己的老毛病:“八年了,一直当良性病变观察。”田建昌副主任医师没有轻易放过这个细节,他仔细对比陈女士历年的影像资料,一个被忽视的细节跳了出来:空洞从最初的17×13mm悄然长到35×30mm,囊壁上隐约可见细微的不规则变化。“这不是普通的空洞,是罕见的囊腔性肺癌!”田建昌副主任医师给出明确诊断。
囊腔性肺癌在影像学上极具迷惑性。它在CT影像上呈现的薄壁空洞,与肺大泡、肺囊肿、结核空洞、真菌感染(如肺曲霉菌球)等良性病变几乎难辨真伪。加上其生长速度有时相对缓慢,更增加了早期识别的难度。田建昌副主任医师解释:“肿瘤像藤蔓一样沿着肺泡壁生长,中间坏死形成空腔,就像在肺里藏了个‘空心肿瘤’。”正是这种迷惑性,使得陈女士的病情被耽误了近八年。
幸运的是,肿瘤尚未扩散。团队迅速制定方案,田建昌副主任医师主刀,在胸腔镜下为陈女士实施了右上肺癌根治术。当潜伏八年的病灶被完整切除时,术中冰冻病理结果证实了诊断——浸润性肺癌。目前,陈女士正在顺利恢复中。
“这个病例的警示意义极强。”田建昌副主任医师指出,“囊腔性肺癌就像个‘伪装者’,影像学特征太不典型,极易被长期误诊、漏诊,进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陈女士近八年的曲折经历并非个例。”
田建昌副主任医师也借此提醒公众,肺部发现的空洞或囊腔病变绝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长期存在、形态特殊的病灶,必须每3-6个月做高分辨率CT随访。一旦发现囊壁变厚、出现结节等异常,要果断做进一步检查,“有时候,多一分警惕就多一分生机。”
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是发现早期肺癌,尤其是隐匿性肺癌的有效手段。
肺部结节、空洞等发现,即使无症状,也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动态观察至关重要。
对于长期存在、诊断不明的肺部病变,建议到大型综合医院胸外科或呼吸科寻求多学科会诊(MDT)或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就诊。
公众和基层医生需增加对囊腔性肺癌等不典型肺癌表现的认识,提高警觉性。
|文稿:黄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