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首例】脉冲消融新技术,治愈高危希氏束旁旁道
2025-08-07
浏览次数(30)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先进技术
 





“哎呀,从去年夏天就开始‘闹心’了!坐着不动心跳都能飙到一百五六,个把月就犯一次,每次都得往急诊跑,真是难受死了!多亏了杨主任妙手回春,不然我真不知道该咋办了。”患者赵女士激动地说。

7月30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副主任杨海涛带领专家团队,运用新兴的脉冲电场消融技术河南省首次成功为患者消除了高危希氏束旁旁道引发的“心如鼓擂”般的不适,助其重获“心”安如初的健康状态。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50岁的赵女士来自南阳新野县。一年前,她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慌症状,且活动后病情明显加重。期间,赵女士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然而,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病情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为求进一步诊治,赵女士特意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找到了心律失常一病区杨海涛副主任

经过周密筹备,赵女士的消融手术如期开展。杨海涛副主任团队的范宪伟副主任医师通过细致的电生理检查,明确其病情为右侧旁道引发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而该旁道紧邻希氏束(His束)

这一位置特殊性带来了极高的手术风险:希氏束旁旁道作为一种特殊的心脏异常传导通路,因紧邻心脏正常传导系统的核心结构希氏束而得名,其位置与房室结也极为接近。这两个结构堪称心脏电信号从心房传向心室的“主干道”,若在常规射频消融中不慎受损,可能直接造成心脏传导阻滞,极端情况下甚至需要终身植入心脏起搏器,后果不堪设想。

希氏束旁旁道的直径通常仅0.51厘米,而传统消融导管的头端直径就有4毫米——如此悬殊的尺寸差异,使得手术中哪怕患者细微的呼吸起伏或极轻微的身体晃动,都可能导致导管误触正常传导通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面对这一高风险手术,杨海涛副主任团队面前有两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冷冻消融与全新的脉冲消融技术。但是冷冻消融属于AoE(Area of Effect范围效果)技术,其治疗范围不仅覆盖需要消融的靶点,还会对周边组织造成连带影响;而脉冲电场消融技术作为新兴的心律失常治疗手段,优势在于能通过精准控制脉冲电场能量,实现对病灶组织的选择性治疗,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波及。

为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尽快解除其病痛,杨海涛副主任团队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最终决定采用脉冲消融技术为其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手术中,杨海涛副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精湛操作技巧,将脉冲消融导管精准送达心房。在三维系统的精准引导下,团队成功定位希氏束旁的异常靶点电位,仅用数秒放电便精准阻断异常传导。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始终平稳,术后恢复良好,困扰其许久的心律失常得到彻底根治,且全程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杨海涛主任介绍,脉冲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让复杂病例的治疗从以往的“险中求胜”转变为如今的“稳中求进”。“过去处理这类病例,医生得捏着汗一点点试探,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而现在有了脉冲电场消融技术,就像给医生递上了一把‘精准手术刀’,能稳稳当当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与精准度。”

此次河南省首例脉冲消融治疗希氏束旁旁道病例的成功完成,不仅标志着杨海涛副主任团队在疑难电生理疾病治疗领域迈上新台阶,更彰显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聚焦疑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推广心血管疾病防治适宜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不懈追求。


文稿、视频:冯司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