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冠脉血管和支架内反复狭窄的病人,5年做了6次手术,仍没有解决胸痛问题。近日,通过PET分子影像进行精准的 “炎症导航”,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准确揪出“元凶”,解决了困扰患者多年的疾病。
64岁的郑女士被胸痛困扰多年,5年前在当地医院因冠脉狭窄植入支架。之后因胸痛症状再发和冠脉反复再发狭窄,又先后5次行冠脉介入治疗。第6次手术治疗后仅4个月,胸痛再次向郑女士袭来。
为了查清病因,郑女士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找到冠心病二病区主任李牧蔚。李牧蔚主任诊查后发现,郑女士此前多次介入手术,都是针对冠脉前降支单支血管的治疗。单支血管同一部位多次出现反复狭窄,非常罕见,那么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反复诱导血管和支架内再狭窄。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般来说,支架内出现反复狭窄,可能有这些原因:
通过完善多项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依然没有明确血管再狭窄的病因。李牧蔚主任决定为郑女士进行18F-FDG PET/CT炎症显像。
PET/CT图像清晰显示,郑女士前降支支架处有明显的代谢异常增高灶,SUVmax(标准化摄取值最大值)高达11.1,左冠状动脉主干也有轻度代谢增高SUVmax 4.2。
PET/CT检查为郑女士的病情带来了新的解读,数字背后的分子影像学手段揭开了郑女士冠脉炎症的“隐形面纱”。结果显示,冠脉反复狭窄常与炎症密切相关,郑女士30年的银屑病病史正是慢性炎症的重要信号。传统检查难以精准捕捉血管的炎症活动,而PET技术通过追踪代谢活性,锁定炎症部位和程度,为治疗指明方向。
基于PET结果,医生为郑女士开具了对应治疗的药物。两天后,郑女士全程C-反应蛋白的指标从10.00mg/L降至 1.38mg/L,炎症得到有效控制。
随后,李牧蔚主任为郑女士进行冠脉造影证实,PET提示的高代谢区域正是狭窄最严重的部位。为郑女士精准植入药物球囊后,成功解决冠脉血管狭窄的问题。
PET在冠脉再狭窄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在于:它能早期发现“静默” 的冠脉炎症,避免盲目血运重建;指导抗炎药物的使用,评估治疗效果;为复杂病例提供个性化诊疗依据。冠脉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并不特异,常规影像学检查也难以明确。PET就像精准的 “炎症导航仪”,对冠脉的炎症进行无创、可视化的呈现,让治疗从“摸着石头过河” 变为 “有的放矢”。
如今,郑女士已康复出院。
冠状动脉炎症的临床诊断往往伴随着多年的心脏症状和多次的冠脉手术治疗,危及生命安全。李牧蔚主任诊疗过诸多冠脉再狭窄患者,她建议:对冠脉介入后再狭窄病人,要考虑到冠脉炎症的可能性;对冠脉反复狭窄病人,要尽快明确病因,标本兼治,疾病才能早日治愈。
|文稿:崔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