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乡长垣的62岁李先生,主要脑血管和心脏冠脉血管都严重狭窄,面临“断流”风险,病情十分危急。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脏五病区负责人王圣主任医师,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晓健专家成功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机器人辅助微创心脏搭桥手术”,一站式解决了患者两大致命难题。
“胸口像被巨石压住,头晕得站都站不稳……” 回忆起发病那天,李先生仍心有余悸。
不久前,他突发急性心梗,胸口剧烈疼痛伴随频繁头晕,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其心脏和脑部的血液供应同时濒临“断流”,随时可能引发猝死的严重后果,专家建议转诊至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随即启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脏五病区负责人王圣主任医师接诊后,第一时间完善冠脉造影、脑血管CTA等检查,结果让整个团队倍感压力:李先生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严重狭窄,已引发急性心梗;颈动脉狭窄程度更是达到重度标准,脑部供血岌岌可危。
“这就像身体里的‘两条生命通道’同时堵塞,单独处理任何一个都暗藏风险——先做心脏手术可能因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先通脑血管又可能因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心梗恶化。”王圣主任医师解释道。
面对这一“两难困局”,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成人心脏五病区、血管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专家围坐研讨,结合患者高龄、病情危急的特点,最终敲定“脑心同治”方案:通过一站式手术同期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心脏搭桥术。一次麻醉、一台手术解决两大致命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分次手术的麻醉风险与病情波动风险。
无影灯下,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晓健、方宏超、张松坡等专家组成的手术团队率先发力:在精密的超声引导下,于患者颈部做小切口,逐层游离颈动脉,剥离堵塞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彻底打通脑部供血的“梗阻点”。颈动脉血流恢复通畅的瞬间,监测仪上脑部血氧饱和度数值即刻回升,为后续心脏手术筑牢安全基础。
紧接着,手术转入核心阶段——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微创心脏搭桥。王圣主任、李昭副主任医师、齐振昌等专家精准操作,仅在患者胸壁上打了三个8毫米的小孔,操纵带有高清摄像头和灵活机械臂的达芬奇机器人,精准游离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材料。
机械臂在狭窄空间内灵活转动,避开神经与血管,将乳内动脉精准、高质量、无创伤游离下来,随后胸壁上切一长约6cm的小口,将桥血管精准吻合至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成功搭建起三根“生命桥”。整个过程无需体外循环,既避免了胸骨损伤带来的长期疼痛,又最大限度减少了手术创伤。
“机器人的3D视野能放大手术区域10倍,机械臂操作精度达毫米级。”王圣主任医师介绍,这种微创方式能保持胸廓完整性,降低术后炎症反应,尤其适合李先生这样的高龄高危患者。
术后第一天,李先生便能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第三天已可下床活动,胸闷、胸痛、头晕等症状彻底消失;一周后复查显示,颈动脉血流通畅,三根桥血管均实现再通,远期通畅率得到充分保障。
如今顺利康复出院的李先生,握着专家们的手再三致谢:“没想到一次手术能把心和脑的毛病都治好,现在走路、吃饭都舒坦了!”
|文稿:邢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