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房颤治疗“两难困局”!我院“双超高”技术闪耀国际舞台
2025-10-17
浏览次数(12)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当全球心血管领域仍在为“房颤治疗如何兼顾效率与安全”难题寻找突破方向时,一场来自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技术实践,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给出了响亮答案。

10月17日,我院心律失常一病区副主任杨海涛教授团队受邀开展一场手术演示,凭借“超高密度标测+超高功率消融”的技术组合,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在房颤诊疗领域的领先实力。本场手术演示是受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邀请进行,通过网络向全球直播。




当前,心血管疾病仍是全球健康的“头号杀手”,而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治疗长期深陷“效率与安全难两全”的僵局:传统手术若追求精准,往往耗时冗长,患者耐受度大打折扣;若急于缩短时间,又可能因操作精度不足,增加复发与并发症风险。  

杨海涛教授团队演示的这起病例极具复杂性。患者今年77岁,与阵发性房颤的“拉锯战”持续多年,近3年来心慌、气短的症状更是反复发作,1个月前,房颤症状再次加重。雪上加霜的是,患者还合并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多重基础病叠加反复发作的房颤,给本就脆弱的心脏“套上了双层枷锁”,对消融技术的安全性、精准度提出了远超常规手术的要求。

面对如此棘手的病情,杨海涛教授团队亮出房颤治疗的“王牌武器”——超高密度标测及超高功率消融新技术,为患者带来重获健康的希望。

手术台上,技术的精妙与团队的专业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步,Cartosound-Fam如同心脏导航系统,精准锁定心房位置,团队循着导航稳稳搭建起三维心房模型,又以毫厘不差的精度完成房间隔穿刺。

紧接着,超高精密度标测导管OCTARAY登场,它细致入微地对左房进行模型补充与基质标测,清晰刻画心脏内部病灶的每一处细节,宛如为医生提供了一张高精度的“病灶作战地图”。

消融环节,超高功率消融导管QDOT的表现更是惊艳。它凭借高功率、短时程的特性,一方面减少患者入水量,减轻疼痛,提升患者手术体验;另一方面,极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它的助力下,团队对心房实施全程90W消融。

消融结束后,OCTARAY再次“出击”,进行心房基质标测。这不仅能验证双肺静脉隔离、消融线阻滞的效果,若术中出现房扑,还能精准锁定关键消融靶点。最后,团队对非肺静脉触发灶进行标测和消融,确保手术全方位、无死角地清除病灶。

整场手术行云流水,从穿刺到消融再到复查,每一步都精准高效,术后监测显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预后向好。

“手术的顺利完成,充分印证了这两种技术的核心优势。”杨海涛副主任总结道,“OCTARAY让我们‘看得清、找得准’,不管是复杂的房扑房速靶点,还是持续性房颤的基质情况,都能快速精准掌握;QDOT则让我们‘打得快、打得稳’,不仅减少了手术总时长,更通过短时程消融减轻了热损伤带来的疼痛,尤其对年老体弱、耐受差的患者来说,既能保证消融效果,又最大限度减少了痛苦。两者结合,真正实现了房颤治疗‘精准与高效并行、安全与体验兼顾’,这也是我们在复杂病例治疗中保持高成功率的关键所在。”

演示结束后,多位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给出高度评价:“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技术实践,为房颤治疗贡献了‘高效安全兼顾’的新方案,尤其为年老体弱、合并多基础病的复杂患者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份认可,不仅是对我院技术实践价值的充分肯定,更让长城会这座“学术长城”上,增添了一抹亮眼的“华中色彩”,有力推动中国心血管治疗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文稿:黄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