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连翻个身都喘,现在能和大家一起唱歌散步——这颗‘金属心脏’给我的不仅是活着,是好好活着!”10月18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手握奖杯的15名患者和家属声音哽咽。
当天,以“致敬心生・畅叙未来”为主题的人工心脏患者关怀节举行,15位曾徘徊于生死边缘的患者与跨学科医护团队相聚,用故事、歌声与脚步,诉说着科技与人文共筑的生命奇迹。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党委书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郭智萍教授深情致辞,向每一位与疾病抗争的患者、默默支持的家属及倾心付出的医护团队致以崇高敬意。她表示,人工心脏植入技术为终末期心衰患者重启了生命“引擎”,而患者们则用勇气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今天我们不仅带来了全面的健康体检——从心脏超声、心电图到血液指标筛查,为大家的健康定期守护;还准备了贴心的关怀礼包,有适配设备的季节衣物、专属水杯,更有刻满敬意的纪念奖杯。”她强调,医院始终坚信医疗是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从术前筹备到术后随访,医院愿搭建温暖桥梁,让患者康复之路不再孤单。未来,医院将继续深耕心脏循环支持等领域,以更优技术与服务为患者“心”健康保驾护航。
作为患者们“心”生之旅的主刀医生,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程兆云教授在活动中难掩动容。他回顾与团队并肩开展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日日夜夜,感慨道:“每一台手术都是与死神的赛跑,从术前精准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到术中精细操作保障‘机械心’与机体完美适配,再到术后密切监测每一次心跳参数,我们始终不敢有丝毫懈怠。但真正创造奇迹的,是患者们面对生死考验时的无畏——你们愿意把生命托付给我们,这份信任比任何技术突破都更有力量。”他表示:“大家今天能健步走、能放声歌唱,这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胜利,更是你们用勇气和坚持书写的生命赞歌。未来,我们将会继续精进技术,与大家一起守护每一次珍贵的心跳。”
每位患者成功康复的背后,是医务部、护理部、药学部、成人心外监护室、手术室、体外循环科、输血科、CCU、麻醉科、心脏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们,以“全院一盘棋”的协作精神筑起的生命防线。
从术前筹备到术后康复,十几个学科环环相扣、无缝衔接,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用专业与协作,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让每一颗“金属心脏”患者都能在精心守护下,平稳跳动出生命的新节奏。
活动现场的颁奖环节,成了传递敬意与温情的重要时刻。各相关科室负责人手持定制奖杯,逐一将15个专属奖项送到患者手中。生命续航奖、无畏勇士奖、希望之心奖、重生之光奖等15个奖项,每一个都对应着一段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每一句颁奖词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
活动现场,身着白色外套的马先生格外引人注目——他是全球首例“超小型磁悬浮人工心脏”的植入者,也是经历“人工心脏支持+心脏移植”二次重生的勇者。
2021年10月8日,胡盛寿院士主刀、程兆云教授担任助手,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为终末期心衰的马先生,植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小型磁悬浮人工心脏”,这场手术不仅让他重获健康,更标志着我国急危重症心脏疾病救治迈入国际领先行列。康复后,马先生在医院旁边开起小超市,从“濒死患者” 变回“自食其力的店主”,还常回医院当志愿者,用自己的经历为其他患者加油:“我能挺过来,你们也一定可以。”
可命运的考验并未停止。2024年暮春,一次进货劳累让他再度心衰合并心律失常,重回华中阜外。幸运的是,人工心脏为他争取了时间,不久后COTRS系统传来好消息——匹配到了合适的心脏供体。程兆云教授带领团队再上手术台,成功为他完成心脏移植。如今,马先生又回到了熟悉的超市,整理货架时的笑容里满是对生活的期盼:“两次从鬼门关回来,才懂每一次心跳都珍贵。现在能守着小店,看着来往的客人,就是最幸福的事。”
当天,马先生接过奖杯时,台下响起了最持久的掌声。他举起奖杯笑着说:“这个奖该给所有救我的医生,给这颗‘中国心’,也给不放弃的自己。”他的故事,不仅是医学奇迹的见证,更是一个普通人用勇气对抗命运、用感恩回馈善意的生动注脚。
而当“无声英雄奖”颁给患者家属时,一位家属接过奖杯后声音微颤:“以前总觉得是在陪患者坚持,今天才知道,我们的守护也被看见、被珍视。”奖杯和奖状,此刻成了连接医患、连接患者与家属的情感纽带,将“重生”的喜悦与“守护”的感动,深深镌刻在每个人心中。
胡俊龙副主任医师主持活动仪式,陈志高主治医师、王燕平护士长现场宣教,仔细叮嘱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
当阳光穿透云层,15位患者与医务团队一起,沐浴着温暖的冬日暖阳,环绕美丽的象湖,共叙友情。
曾被医生预判“难以下床”的终末期心衰患者们,如今却迈着矫健的步伐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在录音棚,《致敬心生》的旋律缓缓流淌,大家一起快乐欢唱……
这场深秋的相聚,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让所有人看见:当科技有温度,当生命有勇气,每一次心跳都能绽放出穿越黑暗的光芒。
|文稿:邢永田|
|视频:谢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