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第九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术活动周”(中国结构周2025)在上海启动。国内外结构性心脏病领域顶尖专家云端聚首,以中国结构周“精品、创新、规范”核心理念为锚点,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以拳拳之心共绘结构介入“心”蓝图,助力中国结构周2025勇攀高峰,再启华章。
受大会邀请,10月22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二病区主任韩宇博士,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展示单纯超声引导下二尖瓣钳夹术。
超声引导下经皮二尖瓣钳夹术,能够很好解决患者二尖瓣严重关闭不全问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行的微创心脏瓣膜修复技术。全国各地数十万名权威专家和业务骨干,全程观摩了整个手术过程并给予高度评价。
此次手术的患者是来自漯河的77岁闫先生。10余年前,他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胸闷症状,经检查确诊为严重冠心病,在郑州某医院接受多枚心脏支架植入术后康复出院。
近期,闫先生胸闷症状再度加重,为寻求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专程找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二病区主任韩宇博士。
经全面评估,闫先生因合并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身体耐受度较差,无法承受传统外科开胸手术。综合患者病情与身体条件,韩宇博士团队决定为其实施微创超声引导下经皮二尖瓣钳夹术——这一术式无需开胸、无需心脏停跳,对手术团队的操作精度与协作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无影灯下,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朗志斌完成麻醉操作,为手术安全奠定基础。在超声设备的实时精准引导下,韩宇主任与孙子瑞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全神贯注,围绕毫米级的操作空间展开精细作业。
他们操控先进的输送系统,将二尖瓣钳夹小心翼翼地推送至病灶部位——这一过程如同在心脏内部的“精密迷宫”中穿行,每一步都需避开血管、瓣膜等关键结构,稍有偏差便可能引发严重风险。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的手感与精准的判断力,反复调整钳夹位置与角度,历经一个小时的专注操作,成功通过2个微小钳夹实现二尖瓣的精准修复,彻底解决了瓣膜反流问题。
术后即时食道超声检查显示,闫先生心脏二尖瓣修复效果达到预期,反流现象基本消失。截至目前,闫先生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前反复出现的胸闷、胸痛症状已完全缓解,预计很快就可以康复出院,回归正常生活。
与此同时,通过网络直播观看手术的场外专家们,始终聚焦屏幕上的每一个操作细节。手术过程中,在线专家围绕术式选择、器械输送技巧、风险防控要点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不时通过直播互动平台分享观点、交流经验——思维的火花在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中碰撞,临床经验在深入探讨中沉淀积累。
此次直播不仅是对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微创瓣膜修复技术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搭建了全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专家交流学习的优质平台,为推动我国心脏瓣膜病介入技术的规范化、精细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