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下藏“菌”寻真凶!“四级联动”解码髂动脉瘤感染真相
2025-10-23
浏览次数(9)
手机阅览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髂动脉瘤的“显性病灶”下,竟藏着隐匿感染的“隐形威胁”,临床诊疗如何拨开迷雾、揪出真凶?

10月23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第八期“四级联动”疑难病例汇报与讨论,以“罕见交汇,暗藏杀机——一例髂动脉瘤遮蔽下的感染危机”为题,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共探复杂病例诊疗关键路径,为心血管领域疑难病症诊治注入前沿智慧。

本次讨论集结了多层级诊疗力量: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袁晋青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检验科微生物组组长、副主任技师程军,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检验科主任许泼实、放射科副主任谢瑞刚、大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卢伟、药学部郑玲杰博士,河南省心血管病中心周口区域医疗中心及各专科共建医院相关科室专家同步参与,确保讨论兼具权威高度与临床实用性。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许泼实主任带领团队为大家带来一例临床诊疗中极具挑战的“复杂谜题”:64岁男性患者因下腹部加剧疼痛入院,此前外院诊断为“腹主动脉瘤”,但对症治疗无效。入院评估显示,患者体温波动于36.6℃~38.9℃,炎症指标显著异常;主动脉CTA进一步明确“左侧髂总动脉假性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及钙化”。紧急实施的“髂动脉瘤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中,医生发现瘤体内充斥大量附壁血栓及淡黄色粥样组织,手术虽顺利完成,却为后续诊疗埋下更多疑问。

术后血培养结果抛出的“反常线索”,成为破解谜题的关键突破口:送检标本仅需氧瓶报阳,厌氧瓶无阳性信号;报阳时间长达74~76小时,远超普通细菌12~48小时的常规培养周期;涂片镜检提示“革兰阴性球杆菌,呈细沙状排列”,报阳曲线呈“迟发、低浊度、非陡峭的S型”,与典型阳性曲线差异显著。更特殊的是,转种培养24小时内无任何菌落生长,直至48小时才出现针尖样、圆形光滑的灰白色菌落。值得关注的是,患者有长期猪羊养殖背景,这一生活细节是否与病情相关?感染与髂动脉瘤究竟谁是因、谁是果?一系列关键疑问,成为本次探讨的核心焦点。

针对这些临床疑惑,各位专家围绕“三层递进”逻辑层层拆解:先从检验科的“异常信号”切入,结合血培养报阳时间、曲线特征、病原菌形态学表现,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研判特殊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再结合患者长期养殖史、发热等临床表现,深入分析布鲁氏菌等生长缓慢型病原体的感染逻辑,最终精准锁定布鲁氏菌为致病元凶,厘清“感染-血管壁损伤-动脉瘤形成”的病理机制;最后围绕“筛查试验+确诊试验+影像评估”的联合诊断方案,构建“诊断—治疗—预后监测”的完整诊疗链条,为同类病例诊疗提供清晰路径。

“罕见病例是临床诊疗的‘活教材’,而四级联动是解读教材的‘金钥匙’。”袁晋青教授强调,此次围绕髂动脉瘤合并隐匿感染病例的深度研讨,不仅成功攻克了个案诊疗中的关键难点,更系统性提炼出“罕见感染性血管疾病”的标准化诊治规范,为基层医院应对同类复杂病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临床经验。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作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践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赋能区域心血管诊疗能力的核心载体,“四级联动”疑难病例汇报与讨论始终以真实疑难病例为纽带,打破地域与层级限制,在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与专科共建医院间搭建起高效协作的桥梁。

未来,这一机制将持续深化升级,以更精准的病例研讨、更高效的资源整合,让优质医疗服务真正扎根基层、惠及民生。



|文稿:黄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