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起来爬两层楼都喘得要命,现在竟然完全恢复了!”10月29日,正在办理出院手续的王先生回想自己的康复历程,心中十分感慨。
王先生长期遭受不明原因的严重心慌,被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专家诊断出患有极其罕见的疾病。几天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外二病区副主任赵健主任医师等专家,抽丝剥茧,不仅明确了诊断,而且成功实施“三尖瓣成型+右心房减容术”,使其恢复正常心跳。
来自信阳淮滨县的王先生长期遭受心慌困扰,跑了省内外多家医院,连到底啥病都没弄清楚,最后走进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找到了成人心外二病区副主任赵健主任医师。
“患者一来,我们就发现情况不简单。”赵健主任医师从王先生的心脏检查报告里看到非同寻常的情况。患者右心房像被吹大的气球,可具体是瘤样扩张还是先天畸形,需要尽快诊断清楚。
医院立启动多学科会诊,张国报主任、赵建副主任等专家根据超声影像反复研判,最终揪出了“真凶”:不是埃布斯坦畸形,而是罕见的右房右心耳憩室瘤样扩张,扩张直径足足有10公分,相当于把正常右心房撑大了近3倍!
更危险的是,扩张的心房像只“大手”,死死压迫着三尖瓣,导致三尖瓣极重度关闭不全,返流面积达18平方厘米,相当于心脏每次跳动,都有大量血液倒流回右心房,这也是他心慌、气短的根源。
诊断明确了,手术却成了摆在团队面前的“硬骨头”。赵健团队术前讨论时,就列出了三道几乎难以逾越的难关。
首先,王先生体重90公斤,胸廓非常宽,三尖瓣位置本就深,在这样的胸腔里做微创操作,视野和空间被压缩到极致,“就像在窄小的抽屉里绣花,每一针都得精准到毫米”。
其次,长期扩张让右心房壁薄得像“蝉翼”,稍微用力就可能破口,切除扩张组织后,缝合时针眼稍大就会渗血,一旦止血不及时,术中风险陡增。
更要命的是,扩张的心房与右冠状动脉紧紧贴在一起,缝合时哪怕轻微牵拉,都可能导致血管扭曲,引发急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
手术当天,手术室的气氛格外凝重。赵健主任医师、刘鹏副主任医师等专家通过微创小切口缓缓探入器械,先小心翼翼分离粘连的组织,一点点“拨开”压迫三尖瓣的扩张心房——每动一下,都要盯着监护仪上的心率和血压,生怕触碰血管。
遇到薄如纸的心房壁,专家们改用特制的细针,采用内翻式缝合技术,像缝补脆弱的丝绸一样,把出血点逐一加固。最关键的三尖瓣修复环节,团队先精准找到被挤压变形的瓣膜轮廓,巧妙闭合畸形腔室,再将28号三尖瓣成型环稳稳植入。
当术后复查超声显示“三尖瓣无返流,右心房恢复正常大小”时,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患者心慌症状彻底消失,还能轻松散步半小时,“感觉像是重活了一次!” 
赵健主任医师表示,这类罕见心脏重症的救治,靠的是多学科协同的“火眼金睛”和微创技术的“绣花功夫”。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要为这类疑难患者搭建“破局”的平台,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心血管救治服务。
|文稿:邢永田|
|视频:谢紫村|